最近,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省市县三级先后召开了同一个主题会议——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聚焦一个关键词:共富。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这是浙南山区泰顺推进共富的关键着力点。日前,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发布数据:2024年当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2,比上年同期缩小0.06,缩小幅度为全省第一、温州第一。
从持续20多年下山搬迁11万群众,到因地制宜部署“六个一”生态农业,再以“千万工程”引领城乡融合发展……0.06的成绩背后,泰顺正以“土办法”、新招式撬动大变革——
政策帮扶:激活增收内生动力
对于浙南山区而言,在缩小“三大差距”的强城、兴村、融合三条跑道中,最大的阻力在于地理的先天不足和人口的极度分散,很难精准施策。
怎样让人口相对集聚,让政策落地找到着力点?一场调研给泰顺指明了方向:下山脱贫是推进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务必抓紧抓好。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下山农民的出路问题,让他们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
人心齐、泰山移,泰顺牢记殷殷嘱托,连续20多年举全县之力推进大搬迁,完成384个自然村整村搬迁,超11万群众搬到山下幸福安居,在家门口就业、在山上保留农业,平均收入年均增长近10%。

司前畲族镇下山搬迁安置点畲族风情园。泰顺县委办供图
然而,缩小“三大差距”,最难解的还是如何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这道难题。针对7769户低收入农户,泰顺依托数字平台进行画像摸底、动态监测、精准帮扶。同时,制定《泰顺县低收入农户产业就业增收项目实施细则》,优化实施低收入农户“十百千计划”,2024年投入补助资金1000多万元,培育示范户175户,扶持1441人自主发展产业或就业,户均增收超3000元;其中,公益岗位受益260多人。
走进泰顺西旸镇,闲置的公共场所改造成18家共富工坊和1个共富中心,吸引来料加工企业入驻,打造家门口的就业平台,带动169名低收入群众增收。在司前畲族镇的绿水青山间,“蜂王”严立超牵头成立中蜂养殖协会,在当地政府扶持下,建设蜜蜂孵化园,初期为每户低收入农户提供6箱蜜蜂,通过“三送三保”(送蜜蜂、送技术、送蜂箱,保产量、保定价、保回收)模式,实施低收入农户精准帮扶。目前,连续多年帮助200多户持续增收。
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户受益”的模式,既盘活了资源,又破解了就业难题。但政策帮扶只是增收底线,真正让农户“钱袋子”鼓起来,是立足生态禀赋的产业布局。
产业筑基:催动绿水青山变现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如何发展产业,并带动强城、兴村?泰顺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一张蓝图画到底,特别是因地制宜推出“土办法”——部署“一罐茶、一瓶蜜、一篮水果、一包干菜、一箩薯芋、一服草药”的生态农业体系,加快绿水青山就地链条化、品牌化变现。
“上山‘挖金子’咯……”连日来,泰顺县彭溪镇的山野间,沉闷而有力的“嚓嚓”声不绝于耳。当地农民在自家地里抡着镐子挖土坑,准备开春后种下黄栀子小苗。
眼下虽过了丰收时节,但不少村民仍沉浸在黄栀子带来的增收喜悦之中。当地以“千万工程”为牵引,缩小“三大差距”,特别是围绕栀子花推动“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注入强劲动能。在刚过去的2024年,众多知名新茶饮品牌纷纷推出“栀香”系列饮品,直接推动栀子花收购价水涨船高,价格从每斤5元不到一路飙升,最高时有30多元。当地村民纷纷笑称,山旮旯里长出了“金子”。
一朵“栀子花”创造了无限可能,从水尾到西关、月湖,再到柘下、富垟等村,8000多亩温栀子,在当地政府、科研院校和康鸿生物科技企业带动下,实现种植、深加工、观光旅游三产融合发展。如今,栀子花产业向浙闽边界地区延伸覆盖,涉及农户5000多户,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泰顺万排茶园。泰顺县委办供图
从“卖资源”到“卖品牌”,泰顺以特色农业链延伸价值链,实现生态产品溢价。以当地茶产业为例,泰顺“三杯香”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名录,区域品牌价值已达24.62亿元。泰顺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蔡顶晓介绍,泰顺茶产业种植面积9.3万亩,产量逐年提升,根据趋势预测,今年茶产业产量有望达到4500吨以上,增长5%,实现茶产业链价值15亿元,可带动5.5万农户平均增收1.8万元。
如果说产业兴旺夯实的是共富根基,让增收更具持续性的,则是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引领美丽经济惠民
远离尘嚣,空气清新、草香阵阵,低矮的房舍和成群的奶牛,构成了一幅充满澳洲风情的迷人画面。这里是位于泰顺县柳峰乡墩头村的云岚牧场。
墩头村曾经是一个“空心村”,当地综合整治乡村环境,招引澳洲风情特色农场项目落地。依托云岚牧场,墩头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带动600多名村民和青年人才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吸引大学生50多人返乡助力。从环境整治到城乡融合,泰顺持续以“千万工程”推进,重塑乡村价值,并推动发展成果向全域共享。

廊桥风情。泰顺县委办供图
在泰顺仕阳镇的梯田上,油菜花与玫瑰花海交替绽放,游客举着自拍杆穿梭其间。“以前种油菜只赚吆喝难赚钱,现在村里教我们‘花海经济学’。”荣西村村民陈霜霞边说边打包玫瑰花茶,“春天卖菜籽油,秋天卖花茶,我家5亩地年收入3万多。”通过农民+村集体+强村公司的治理模式,这里每亩地综合收益超万元,连老农都学会了直播卖货。
美丽经济从盆景到风景,增收也从个体延展至村集体。走进泰顺筱村镇徐岙底古村落,青瓦白墙,鹅卵石小径狭长而弯曲。按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等辨识度高的修复工艺,古村落保留了原本古朴的生活活态性。依托主理人资源,引入了共益社区理念,让城乡融合在这里毫不违和。
如今,随着徐岙底文化味越来越浓,人气也越来越旺。古村开放民宿、咖啡馆、艺术空间、研学馆和会议室等,带动周边石柱源智慧体验园“旅游+农业”发展;通过出租房屋、附属房、灰斗等,村集体每年增加经营性收入10万元。
当美丽山城遇见数字创客,古老的乡村也有了更年轻的模样。美妙动听的古村音乐会、味蕾盛宴美食市集、漫天繁星的露营派对……村里来了年轻人,村落也“活”了起来。

云岚牧场。泰顺县委办供图
如今,在泰顺的山水间,共有云岚牧场、NOWhere乌有村、文祥湖主题园区、浪肆咖啡庄园、库村等13个数字创客空间。8000多个工位正吸引青年人才纷至沓来,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也为当地群众增收带来了新底气。
从政策到产业,从乡村到全域,泰顺不断探寻生态与发展的平衡点。当严立超的蜂蜜装进文创礼盒,当曾秋的栀子花面膜摆上北上广的货架,当南浦溪库村的民宿点亮山间夜色,泰顺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以生态资源为支撑、以城乡融合为抓手,打出了山区缩小“三大差距”逆袭的王者局。
0.06看似微不足道的成绩,背后藏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笑脸和热气腾腾的生活。或许,这就是共同富裕最动人的模样。
原标题:城乡收入比缩小0.06,背后有什么样的共富密码
记者尤建明通讯员赖淼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