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哲人史铁生,用他颤抖而坚定的笔触倾诉对命运的抗争和无奈;生活在无声无光世界的奇女子海伦·凯勒,以明媚的文字让无数身处黑暗的人们相信,即使身体受限,心灵也能自由飞翔……在文学的浩瀚宇宙里,有一些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着人类心灵的幽暗角落。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宏大景观中,残疾人作家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深刻的情感洞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在温州这片文化沃土上,也有一群残疾人作家正以他们手中的笔和不屈的精神,共同绘就一幅幅动人的文学画卷,形成了独特的温州残疾人文学现象。由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残疾人文学创作研修班年初在温州开班,其间就“温州残疾人文学现象”召开座谈会,来自全国25个省(区、市)的残疾人作家代表们,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度挖掘。

一
温州残疾人文学的崛起,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回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随着国家残疾人事业的稳步前行,残疾人文学悄然萌芽。张海迪、史铁生等杰出作家以笔为剑,砥砺前行,为无数残疾人树立了追梦的楷模。跨入新世纪,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等组织应运而生,为残疾人文学创作筑起坚实的后盾,创作队伍日益壮大,佳作频出,璀璨夺目。
温州,这片文人墨客钟爱的沃土,文学之树千年常青。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温州文学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鲜明的地域风采,赢得了国内外文学界的瞩目。王手、程绍国、马叙、东君等扎根本土的温籍作家群星璀璨,张翎、陈河、吴玄、钟求是、哲贵等先后“走出去”的温籍作家更是创作蓬勃,屡获殊荣,共同铸就了文学的“温州现象”。
在这股文学浪潮的激荡下,温州残疾人文学亦逐渐崭露头角。温州深厚的文学底蕴,为残疾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这里的作家们擅长从生活细微处汲取灵感,重精神而轻功利,这种文学传统深深影响了残疾人作家,使他们在创作中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雕琢和情感的抒发。
林晓云以理论散文集《江南山乡》、长篇报告文学《桥语》等作品,细腻勾勒家乡的美景与历史文化;邵呈祥在军事题材穿越小说《抗战之特战兵魂》中,深入刻画战争的惨烈与英雄的壮举;包珍妮、林少洁等作家则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倾诉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他们身残志坚,以文字为媒,展现精神世界的广阔与生活的点滴,向外界传递着光明与希望。
温州残疾人文学的繁荣,得益于温州经济文化土壤的滋养,更离不开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温州残联积极助推残疾人文学发展,助力优秀作家著书立说,拓宽新书签售渠道;同时,打造“文化润残阅读成长”品牌,激励残疾人积极参与阅读。温州市图书馆及城市书房致力于无障碍阅读环境的建设,为视障读者等特殊群体提供便捷服务。《温州文学》等本土刊物通过改版创新,为残疾人作家提供更多发表机会和创作动力。
温州残疾人作家群体的丰硕成果,不仅为温州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也为中国残疾人文学创作事业增添了新的光彩。

二
他们为什么要写作?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反思残疾与写作的关系:“写作是绝望中活下去的证据。残疾让我坠入深渊,但文字成了那根垂下的绳子。”
抑郁症患者梅·萨顿在日记体作品《独居日记》中剖析道:“写作是梳理混乱思绪的手术刀。当抑郁试图吞噬我时,文字是我抓住现实的锚点。”
法国记者、作家让·多米尼克·鲍比,因突发脑中风导致几乎全身瘫痪,只有左眼皮能动。他通过朋友念字母、自己眨眼的方式,写下了《潜水钟与蝴蝶》等两本书。他曾说:“写作是我对抗命运的方式,它让我能够继续思考、继续表达,即使身体被困在潜水钟里,我的灵魂也能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
温州的残疾人作家们大多生活在充满文化气息的社区中,尽管在身体上遭遇不幸,但他们对知识和文学的追求并未因此受阻,反而通过阅读和写作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
林晓云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出生于教师家庭,父母都是老师,这为她提供了丰富的书籍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辍学之后,她便将阅读作为自己心灵的慰藉。她的求学之路虽然因身体原因被迫中断,但通过阅读和学习,她不断地充实自己,为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位残疾人作家林少洁,同样是在年幼时因病致残。然而,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而是通过自学和不断阅读,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素养,她的作品充满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
温州残疾人作家的创作动机,根植于他们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一方面,创作成为他们与命运抗争、寻求自我实现的方式。通过文字,他们能够跨越身体的障碍,自由地描绘心中的世界,传达对生活的热爱与不屈。文学不仅是他们情感的宣泄口,更是他们精神的栖息地,让他们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另一方面,温州残疾人作家渴望通过作品传递正能量,激励更多身处困境中的人。他们深知自己的经历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分享个人的奋斗历程和心灵感悟,希望能够激发他人的斗志,传递出“身残志坚”的积极信息。

三
生长于幽暗罅隙的文字之花,有着独具一格的残缺之美,散发着独特的幽香。
在全国范围内,有一类残疾人作家超越了身体的局限,以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关注社会与全人类的普遍人性和终极价值。还有一类作者以“残疾人写残疾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人生思考和自强奋斗精神。他们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残疾人内心的呼唤与呐喊,也让健全人更加深刻地理解残疾人的内心世界。
温州残疾人文学的主题之所以广泛而深刻,且作家们不仅直面残障带来的痛苦与苦难,更以文学为桥梁试图去书写和推动社会的进步,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一是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温州人历来以敢为天下先、敢吃天下苦的精神著称。这种精神在温州的残疾人作家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面对生活的困境,没有沉沦,而是选择了用文学作为武器,去抗争、去表达、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这种温州精神使他们的作品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着人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是对社会的深刻反思与责任感。温州自古以来便是东南沿海的重要商埠,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这种开放的环境,不仅促进了温州经济的繁荣,也培养了温州人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对于温州的残疾人作家而言,开阔的视野使他们能够超越个人的局限,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社会,去关注那些被忽视的问题和群体。而温州城市的包容性,也使温州残疾人作家在创作中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不必担心受到外界的偏见和歧视,更敢于将这些真实的体验融入作品。
三是温州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温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为残疾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他们深入挖掘温州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现代都市的变迁,将这些元素融入作品,使得温州残疾人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使他们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也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原标题:罅隙绽花,何以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