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首部《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技术规程》(T/CI 874–2025)正式发布实施,洞头区海洋经济科技创新中心作为重要参编单位,将“洞头经验”写入这项全国团体标准。该标准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制定,填补了我国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空白。
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海陆动态交界面、周期性遭到海水浸淹的潮间带环境,作为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尤其在发展近海渔业、净化环境、固碳增汇等方面。此次发布的《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技术规程》中确立了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的原则和修复技术流程,包括不同生境红树植物物种选择、筛选与配置以及微生物修复群落配置等,给出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的成效评估方法。有望解决目前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无技术规程可依的局面,促进我国红树林保护和发展。
温州红树林耐低温、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区,位于洞头区霓屿街道,外围是万亩海藻场,沿岸是千亩红树林,岸滩上则是百亩柽柳林,人工引种的三重绿色屏障,构建起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帮助持续恢复近海生态系统,同时发挥固碳、消浪、防洪等重要功能。
近年来,洞头推进以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红树林保护发展等为特色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因地制宜修复海洋生态系统,洞头诸湾红树林蓝碳保护开发示范基地成为全国第一个正式实施EOD红树林蓝碳保护开发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持续加强红树林区域的蓝碳监测、病虫害防治等科学研究,洞头区海洋经济科技创新中心李昌达团队积累了红树林生态修复实践的宝贵经验,红树林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相关科研能力持续增强。
除参与编制《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技术规程》团体标准,近年来,洞头区海洋经济科技创新中心还主持编制了《海湾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及修复后环境评估技术指南》,参与编制《抗污染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规程》《红树林抗低温生态修复技术规程》等多项团体标准,并参与《海洋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技术规范》国家行业标准的编制。
原标题:我国红树林生态修复规范发布
“洞头经验”写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