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讯 节后复工,涌金君密集走访了浙江一些出口美国为主的外贸工厂。
2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虽然国际贸易的政策调整常有,但是这样普遍意义的加税,还是带来了一系列冲击。
涌金君以为,这趟拜访中,会看到工厂绞尽脑汁地压缩成本,听到企业家们四处打听选择在哪里建造海外工厂,甚至看到工厂“壮士断腕”,放弃美国市场。
然而现实和预想中截然相反,许多“反常识”的现象和讨论,正在发生。
规避关税?找到增量
“关税固然可怕,但是,美国市场不能放弃。”浙江铂动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颜胜元的话,代表着许多外贸企业的心声。
他以汽车轮毂行业为例,汽配行业许多产品在这一轮加税后,关税高达35%。然而,中国5成以上的产品出口美国,它是最大市场,也是利润最丰厚的市场。
关税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仅仅依赖国内的供应链,难以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供应链出海,是主动出击,是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
浙江圣雪休闲用品有限公司的海外工厂布局是一个缩影。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前瞻布局,1月,圣雪越南一期工厂已经投产,二期预计2025年年底开始生产。
面对随后可能产生的原产地追溯,该负责人同样有信心:“越南工厂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原材料需要从国内运过去,大部分的生产、加工都是在当地进行的,符合对于原产地的要求。”
实际上,企业想的,远比规避关税壁垒更长远。
新秀集团的出海多元布局就是典型:“我们通过‘制造出海’在柬埔寨和印尼设立生产基地,通过‘品牌出海’在德国收购老字号品牌设立品牌运营公司,通过‘会展出海’和迪拜商贸城合作迪拜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新秀有关负责人介绍。
圣雪负责人认同这一观点。“越是生意难做的时候,越不能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圣雪正在为新领域——花园家具开疆拓土。“我们的露营、沙滩家具都已经20多年,有了成熟的客户群体,但是花园家具才刚刚起步,无论市场是否下行,对我们而言都空间很大,都是可观的增量。”
曾经,北美市场是块诱人的蛋糕,订单如雪花般纷至沓来。如今,在加税风波下,这块蛋糕变得沉重且充满风险。
因此,一些企业正借助供应链全球化,把触角伸向遥远的非洲大陆和拉美地区。
“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求得一份安稳。”最近,浙江省境外投资企业协会正在招募新年第一个浙企境外考察团,奔赴非洲。
民建会员、浙江省境外投资企业协会秘书长倪丽娟介绍,企业家们将实地走访由浙企投资建设的摩洛哥(北非)工业园、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重要经贸合作区,还将拜访在埃塞俄比亚投资的浙江企业。
海外建厂?国内抱团
供应链全球布局,并不是对每个企业都是一笔合适的支出。
浙江武义工力电器有限公司研发部门负责人周正根给记者演示了他的计算——
一面,是关税成本与建厂成本的弥合。
以中小型体量的手电动工具厂商为例,在东南亚建厂的前期投入,加上房租、人力等成本,再考虑当地劳动力效率,要产生占企业成本10%-25%的开销。面对普遍性的10%关税,海外建厂几乎没有成本优势。
另一面,是中国坐拥最好的手电动工具供应链。
浙江永康、浙江余姚、江苏启东,中国电动工具“三大制造基地”,是中国最早形成具有规模性电动工具产业基地的地方。“大家的供应条件是相互串通的,可以互相供货。这最大化地节约了我们的成本,也最大化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周正根的语气中,不乏骄傲。
同行之间,竞争固然是有的,但最近,氛围很微妙。
面对加税带来的成本波动,原材料供应商和生产企业、生产企业与销售商共同商讨应对之策。他们深知,在这场关税的博弈中,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单独“作战”。
“你们那边有没有某某技术?”“我们的锂电卖得蛮好的,你们可以试试看,就是要想想这类产品税太高了,或者就是换个组装的地方。”最近,周正根所在的行业群里很热闹。群里有手电动工具全国的厂家,主要集中在沿海。他把这个现象,称作是长三角、珠三角“抱团取暖”的景象。
“前阵子我拜访的客户,是美国的大型采购商,他们告诉我,正在利用国会、工会各种渠道,反馈关税政策将同时也对美国经济、美国消费者的权益产生巨大的冲击。”新德集团董事长刘红军说。
或许,特朗普也无法想到,这场风波,能让中国乃至美国的上下游企业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甚至互相依存。
跨境电商,焉知非福?
在跨境电商领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一再反转。
先是2月4日,宣布取消800美元以下小包裹的关税豁免;又是2月7日,宣布暂时将继续允许这类包裹免关税,理由是要等到“建立足够的系统来全面、迅速地处理和收取关税收入”。
政策波动的这段时间里,涌金君观察到一个“反逻辑”的现象——不少跨境电商企业乐见于“加税”。
“取消关税豁免,实际上冲击的是以Temu、Shein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平台。这样的洗牌,我们其实是愿意看到的。”不止一家跨境电商企业表达了类似观点,平台介入跨境电商生意,曾经带来过一波惨烈的价格战,且危害明显。
一方面,让美国消费者对中国跨境商品的价格预期被无限降低。
另一方面,价格战带来的成本压缩,势必意味着质量的直线下降,这也让中国跨境电商产品被统一打上了“低价低质”的标签,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不少跨境电商企业期待的是,经历了跨境电商关税政策调整的“洗牌期”,那些能够及时转型、向高附加值跨境产品发展的企业能获得新生,而那些仍然依赖低价竞争的企业直面被淘汰的命运。
浙江的外贸代工厂们正处于这个关键的转型路口,是继续在低价竞争的泥潭中挣扎,还是走向高附加值产品的创新之路?答案显而易见。
科技变革、技术创新,有了高附加值产品,才有突围的资本。
义乌飞豚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主营跨境电商3C类产品,总经理包海刚介绍,公司正积极和科大讯飞等技术领先的企业合作研发新产品。
比如,飞豚将科大讯飞先进的语音识别和翻译技术融入到自己的耳机、屏幕机器人等产品中,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过去一年,公司业务量增长了30%左右。今年,AI交互类产品会是飞豚主要的发力点。
这段时间,外贸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互动也变得更为频繁。
13日下午,浙江省委领导赴省商务厅调研并召开外贸企业座谈会,了解中央和省委稳外贸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和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杭州巨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中基惠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负责人结合行业特点,提出了意见建议。
对于浙江外贸企业来说,加税带来了压力,却也如同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无论是供应链出海、坚守阵地扩展新土,还是高附加值产品突围,都是企业应对加税阴云的积极探索。这些探索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反映了浙江外贸产业在全球贸易格局变化中的转型与升级之路。
巨浪在前,依然愿意向着未知而充满希望的彼岸驶去,他们的每一次抉择、每一步探索,都将成为这个特殊贸易时期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