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一个山区古镇的现代化转型密码
杭州日报讯 走进龙游县溪口镇,黄蜡石铺就的街道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竹编摊位上竹蜻蜓、竹灯笼与竹制蓝牙音箱整齐陈列,街角新开的共享直播间里主播正用普通话、龙游话介绍着笋干酱……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镇,正以鲜活的方式演绎着山区中心镇的现代化转型。
龙游县于2021年启动溪口片区组团发展,以省级中心镇溪口为龙头,带动庙下、沐尘、大街三个山区乡,探索破解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的县域实践。
短短几年,溪口片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翻了两番。
破界:从单打独斗到产业共同体
庙下乡素有“浙西竹库”“毛竹之乡”的美誉。眼下,庙下乡的竹林装上了土壤传感器,产出的竹材经智能分选,竹梢制成烧烤签,中段加工为家具,竹根变身工艺品,亩均效益整体提升了40%。
“以前各村各户单打独斗,现在整个片区的竹林资源、加工能力、销售渠道都打通了。”溪口镇镇长周叶龙说,像这样的系统性整合,正在这一片区的多个领域发生。
溪口片区组建的“共富产业联盟”,将四地分散的竹木、高山蔬菜等资源重组,以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沐尘畲族乡的民俗表演队定期到溪口老街驻场,带动两地民宿共享客源;大街乡的5000亩高山蔬菜直供溪口预制菜加工厂,附加值提升三成;四地联建的共富物流园,让山区快递成本下降25%……
不仅如此,溪口片区通过数字化赋能,进一步为产业协同注入新动能。溪口片区还带动周边村民、农创客、企业员工等开展家庭农场主能力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等就业创业培训。据当地与衢州学院联合开发的溪口未来乡村农民培训数字化平台显示,2024年,该片区共开展就业创业培训32期,参与人数1920余人次,带动就业100余人。
重构:建立15分钟品质生活圈
“以前去县医院要转两趟车,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做检查了,还能约到省城专家。”庙下乡长生桥村的张大妈,打算趁着天气回暖,步行到溪口镇卫生院做理疗。
得益于片区医疗一体化改革,4个乡镇的群众可共享溪口的CT、胃肠镜等检查设备,各卫生院的检查结果也能实时传输至县医院诊断。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切口。溪口片区创新实施“镇级服务下沉、乡级功能集成”模式,共投资1.2亿元在溪口建设了文体中心、养老综合体。4个乡镇的学校组成教共体,骨干教师按需轮岗。
这种空间重构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来自沐尘畲族乡的蓝晓霞,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开民宿,把家安在了溪口,入住镇里的“乡村人才公寓”。
“在这里既能享受城镇的便利生活,又能经营山里的民宿。”蓝晓霞告诉记者,“乡村人才公寓”目前大约有40家住户,大多是和她一样来自片区内的创业青年。
新生:传统基因的现代“活化”
如何“活化”利用山村文化资源,助力百姓共同富裕?
近年来,溪口乡村未来社区立足40万亩竹海的生态本底,以“乡愁+创业”为特色场景,线上线下融合培育“老街+美食”“老街+民艺”,发展乡愁经济。同时,在片区内组建非遗传承联盟,将竹编、畲歌、断头龙等17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转化为体验产品。
乡愁不仅留住了当地的文化传承人,召回了在外打拼的游子,还吸引了一批农创客,形成了推动共同富裕的“三股绳”。
譬如今年已过花甲之年的畲族山歌传承人雷月琴,在抖音平台已拥有5万粉丝。她创新推出的“山歌+民谣”演出,带动畲族服饰手作体验项目月均增收2万元。
“80后”应逸则回到家乡,以“一盒故乡”为品牌,打造了线下体验、线上销售的全新模式,将龙游发糕、馒头、烤饼、笋干等农特产品打包,邮寄“乡愁”。
在溪口片区的山水之间,一种新型城乡关系正在生长。通过要素流动、功能互补、利益共享,城镇与乡村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