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腹角雉张永普/摄

鼋张永普/摄

卷羽鹈鹕张永普/摄

黑脸琵鹭解雷/摄

南方红豆杉刘西/摄
温州有哪些野生动植物资源,你知道吗?3月3日是第十二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2025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浙江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于3月4日在温州顺利举办。活动现场,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了温州野生动植物最新“家底”。
温州最新“家底”
野生动植物数量可观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作为“东南山水甲天下”的生态福地,温州共有野生植物27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26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南方红豆杉)、二级保护53种。
2022年初公布的《温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名录》,其中数据主要通过收集和梳理历史资料获得。为了系统掌握温州市野生动物的资源现状,2022年-2024年我市开展了自然保护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和浙南沿海国家级重点保护水鸟种群调查与监测,本次野外调查结果和文献资料经梳理和物种厘定,记录到温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5目141科74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腹角雉、中华穿山甲、黑脸琵鹭、卷羽鹈鹕、鼋等4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0种。本次调查新增温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分布41种,包括两栖动物3种、爬行动物5种、鸟类30种、哺乳动物3种,其中浙江省新分布记录15种和中国分布新记录1种。
出版《温州植物志》
植物调查数据的背后
植物调查数据的背后凝聚了13家单位,60人专家团队的10余年心血。2010年,在温州大学丁炳扬教授技术牵头下,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亚作所)牵头申请“温州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温州植物志》编撰”项目,获得市农业财政专项的资助,正式开启编志工作。
植物分类研究考察困难重重。亚作所周庄主任说:“植物种类丰富的地方往往也是偏远的山区,人迹罕至,交通不便,受天气、危险性动物等干扰,调查除了披荆斩棘流汗外,可能还得流血。”调查工作繁琐细致,需要准确掌握植物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境情况等信息,还要采集标本和拍摄植物彩色照片,8年时间团队跑遍温州的山山水水,2017年先后出版国内首部彩色地级植物志书《温州植物志》五卷。这几年亚作所相关工作人员还参与了《浙江植物志(新编)》编写,另外2022年市资规局联合亚作所对我市濒危植物进行针对性梳理,编撰了《温州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进一步补充丰富了温州野生植物库。
不是简单镜头捕捉
每年100多天野外调查
相比温州植物调查工作项目支持力度大,工作启动时间早,我市温州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相对迟滞。市资规局相关工作人员说:“我市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获得的初步成果得益于温州大学张永普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撑。”
“本次野外调查并不是简单记录镜头捕捉到的动物,每年我们要花100多天在野外调查,以评估野生动物多样性为目标,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开展科学性、规范性的调查。温州山区地形复杂,岛礁较多,部分类群需在夜间调查,安全风险很大这是我们调查面临的主要困难。”野外调查负责人张永普教授说,“资源调查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的工作,温州地区涉及海、陆、空多种生境,资源丰富,想要全面深入调查,还需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
我市已出版了《温州植物志》,系统记载了植物种类、分布等信息。目前尚无温州野生动物的相关图志,为了我市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需政府加大财政支持。
抢救濒危植物
珍稀物种数量明显上升
在国家、省市有关单位的项目支持下,近年来,亚作所和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濒危野生植物的抢救保护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针对笔筒树、蛛网萼、天台铁线莲、台湾独蒜兰、台闽苣苔、梵净山石斛、金线莲等珍稀濒危植物,利用人工技术解决繁育端,并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育与野外回归结合的策略进行系统性保护。已成功繁育并野外回归15种濒危植物,在温州苍南、泰顺、平阳、乐清、龙湾以及丽水等地设置了30余个野外回归种植点,共计野外回归种植梵净山石斛、台湾独蒜兰、台闽苣苔、天台铁线莲等6000余株,有效增强珍稀濒危种质资源野外种群数量,让多种濒危植物“绝处逢生”。
如今,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功繁育并野外回归种植了浙江雪胆、泰顺杜鹃、山豆根、蛛网萼、短萼黄连、毛果青冈、台闽苣苔等濒危野生植物。近年来,保护区调查发现的新种7种、新变型1种、中国大陆新记录1种、浙江新记录12种、温州新记录91种、泰顺新记录62种。
此外,温州市积极尝试科技赋能精准保护,2024年在乐清湾、三垟湿地试点新投用了一批高清视频监测设备,开展水鸟种群实时监测。同时,持续推进珍稀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工作,乐清天台铁线莲实现种群复壮,泰顺黄腹角雉数量已增加到500多只,金斑喙凤蝶、浙江雪胆、泰顺杜鹃等物种数量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