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连日来,在位于桐乡市石门镇的桐乡市数字种苗未来农场,茄果类嫁接机器人在“卖力地”嫁接着番茄种苗。
记者在该农场育苗车间看到,银灰色的机械臂“翩然起舞”——机器两侧的悬臂精准取出准备嫁接的番茄苗,放置在转盘的夹合器中间。随着机械轴的转动,左侧番茄苗的顶端被剪去,右侧的下端被削成楔形。随后,处理好的接穗和砧木的切口被快速而精准地贴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机器另一边的转盘通过臂上的夹子快速而准确地夹在种苗嫁接部位,随后在机器悬臂的协助下,嫁接好的种苗被整齐地放置在一旁的苗筐内。
“这台机器人可以实现番茄、辣椒等茄果类种苗的无人化精准嫁接,速度可达每小时600株至700株,相当于2个熟练工的效率。”农场负责人李敬泉说,刚培育出的种苗对嫁接技术要求很高,传统的人工嫁接方式容易在植物身上产生“伤口”,从而感染病菌,引发病害。
“自动嫁接机器人通过智能识别技术,可以实现接穗和砧木精准、迅速贴合,避免了切口长时间氧化和苗内液体的流失,不仅提升了速度,嫁接存活率更是高达99%。”李敬泉介绍,目前,第五代嫁接机器人已正式投入生产应用,通过持续优化机械结构与算法系统,未来有望实现每小时2000株的嫁接效率,单日产能将突破2万株。
在农场的育苗棚外,一块数字大屏格外引人注目。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及二氧化碳浓度等信息。
“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天多为阴雨天气,我们的补光系统也已经在候场!”李敬泉点击操控面板,育苗工场瞬间化作“发光盒子”——650盏智能补光灯随阴雨预警同步点亮,让种苗在阴雨天也“拔节生长”,大大降低了光照不足对种苗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就像给婴儿做体检,弱苗补光照,壮苗控水肥,真正做到因苗施策。”李敬泉介绍,“农场数字大脑”能够全天候监控并自动调节环境数据,确保种苗生长的最佳环境,5500平方米的种苗车间不仅可以实现“一人管”,还能“管很好”。
作为我省首批“未来农场”,桐乡市数字种苗未来农场的“科技浓度”远不止于此:CCD视觉识别技术精准定位每粒种子,实现99%以上的单粒播种率;机器视觉系统实时扫描苗床,自动分拣剔除缺苗、弱苗及病变株;AI与IoT(物联网)技术深度耦合,构建起从播种到出圃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体系……这座全流程数字化农场通过构建蔬菜生长数字模型,正以年培育超3000万株优质蔬菜种苗的速度,用科技为春耕写下“未来感”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