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镇,如一颗镶嵌在临海西南端的明珠。蜿蜒跌宕的江南大峡谷,溪流潺潺,崖壁峭立;千年古刹法海寺、昌国寺静立于青山之中;下涨村、竹家山村、坪坑村等村落,如世外桃源般散落着……
这里,还有一条被时光轻拂过的老街——
作为临海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晚清民国风格的老街,尤溪老街,蜿蜒于花联村,约500米的长度,宛若一条时光的脉络,将热闹与沉静都镌刻在岁月深处。
往昔
“我小时候常常在老街上逛集市,桥这边有算命的,桥那边全是摆摊的,我外公那时候经常在小店里买酒喝……作为一个尤溪人,我已经好久没有从头到尾逛逛这条老街了。”站在青石板上,王燕看着老街,目光怅然。
事实上,尤溪老街所承载的,是百年来的市井喧嚣与人间烟火。
始建于1840年的老街,曾是临海通往黄岩、温州的必经之路,也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民国时期,短短几百米的街道挤满150多间摊铺。每逢农历一、六集市日,这里便汇聚了十里八乡的热闹,摊贩们沿街摆开,在海门、黄岩的商贩也翻山越水来赶这场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尤溪老街被分为上、中、下、巷后街等多个部分,并先后设立了区公所、供销社、新华书店等机构。
在王燕的记忆里,儿时的老街是乡愁的归宿。那时,每到集市日,街道几乎被人潮填满,摊贩在路两旁摆开生意,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混杂着乡音,很是热闹。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城市发展、道路建设,老街繁华的光芒渐渐暗淡,曾经门庭若市的铺面变得冷清,商贩离去,居民外迁,昔日的喧闹变成沉寂的回音,回荡在巷弄之间。
新光
2021年9月,尤溪老街举行了热闹的开街仪式。
“按照‘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要求,在尽量保持老街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我们对部分建筑外立面进行了修缮和提升,对部分危房进行了加固和改造,同时,还在这里落地了老街三寻图书馆、小镇人文展示馆、邻里中心等项目,使老街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为重现老街的繁华和活力夯实基础。”尤溪镇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王燕久未回到家乡,而今展现在她眼前的,正是修缮后的老街。
老街变了,似又未变。
时尚有趣的元素点缀着墙面,为老街注入了几分活力;街道两侧的砖木结构的二层老屋,一排排相连,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老街中段的“章氏民居”,是一座建于清代的二通式四合院,安然伫立着,褪了色的雕梁画栋透着旧时风雅,风吹过,灯笼摇曳;西出口处,黄港桥依旧沉稳地横卧在那里,望着流水不息……
古朴的老屋间,还隐匿着一个与众不同的空间——老街三寻·临海市图书馆尤溪分馆,开业之初,吸引众人前来打卡。它所在的位置,正是新华书店的旧址,因失火被毁,仅有青砖墙面保存了下来。
“我们从尤溪传统文化出发,为了使传统建筑既能延续历史,又能加以改进,提高使用效率,在改造升级时,我们保留了四周的老青砖墙,墙内则采用钢砼建筑。”尤溪镇相关工作人员说。
纯白的墙面,大大的落地窗,还有大厅内长长的台阶、满室的书香,老街上的建筑,就这样蜕变成了兼具历史温度与现代美感的阅读空间。
2024年年底,尤溪老街迎来了又一次焕新契机。
这条承载着数代人记忆的百年老街,将在一年后成为一条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生活美学街。以“品牌业态引领街区打造”“前沿设计重振地方活力”“吸引青年返乡就业”为原则,让老街不只是承载记忆的空间,更成为年轻人可以安居、创业、逐梦的舞台。届时,老街之上,伟星纽扣生活美学馆、咏归川民宿、集解书店、社造中心(艺术家驻留之地)、老街油坊电影院(集解空间)、宋韵和合婚庆馆(章氏民居)等业态,将如花般绽放。
这不会是一场彻底的革新,而是一次温柔的复苏。对于这条时光深处的老街来说,新的篇章,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