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静丹在店里制作包子。
清晨4点,镇海区骆驼街道的路灯还亮着,“聚鼎原”巧手工作坊的葛静丹已经站在案板前揉面。面团在手掌下发出“噗噗”的轻响,蒸笼的热气裹着肉香飘出店门。这个曾经经营羊绒生意的“吃货”老板娘,如今每天要带领姐妹们揉出5000多个包子,她说:“老底子的味道,是要揉进时间和心意的。”
30公里外的海曙区章水镇,徐佳宁的“章溪小娘”共富工坊里,几位阿姨正麻利地切着面条。案板上的面团被拉成细丝,阳光下泛着淡淡的碱水香。许多退休阿姨在这家巾帼共富工坊找到了新舞台,她们常说:“没想到老了还能靠手艺赚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她们,用双手把“妈妈的味道”揉进了创业路。
清晨四点的炉火,暖了半座城
5年前,葛静丹还是朋友圈里的“美食博主”。羊绒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她却总惦记着灶台——灰汁团要揉到不粘牙,雪菜笋丝包得用当天现腌的雪里蕻。朋友们尝过她捎来的点心,总打趣:“你这手艺不开店,真是可惜了!”
2019年,她当真在镇海吾悦广场盘下个50平方米的门面。头一个月,凌晨4点起床备料,晚上10点收摊算账,累得直打晃。丈夫心疼地说:“当妈的人了,别这么折腾自己。”她往蒸笼里添置刚做好的包子:“图个心安,这味道要是断了,孩子们往后上哪儿找?”
最难的还是“守旧”与“求新”的拉扯。老顾客总念叨:“土猪肉包不能变。”年轻人却催着她出新品。葛静丹想了个法子——老底子的馅料不变,外皮玩花样。清明推艾草馒头,夏天做薄荷凉糕,中秋前后烤鞋底饼。
如今,“聚鼎原”的桌面上摆着20多种点心。后厨七八个姐妹都是附近小区的家庭主妇,王大姐边包包子边感慨:“从前在家围着孩子转,现在靠手艺挣钱,腰板都挺直了!”

徐佳宁制作晒面。
留学生变“面条西施”,切面牵起乡愁
海曙区章水镇的老街上,徐佳宁蹲在晒面架旁,指尖轻轻捻动面条。“咯吱”一声脆响,她满意地点点头:“晒透了,能装箱了。”
留学归来进国企的她,本该过着“朝九晚五”的日子。可每次回乡,看见佝偻着腰晒面的老人,她就揪心——全镇做切面的师傅,平均年龄超过60岁。“再没人接班,这手艺真要进博物馆了。”
2018年,徐佳宁辞了工作,把家里的老作坊改造成标准化车间,既保留古法工艺,又引入现代设备。比如坚持手工揉面、切条,但用恒温车间控制晾晒环境;沿用传统碱水配方,但通过质检确保食品安全。
如今的“章溪小娘”切面,既有老手艺的魂,又有新法子加持。工坊里保留着手工切条,但用上了恒温晾晒房;开发出儿童卡通面,菠菜汁染得绿茵茵。上海客人专程开车来买,说煮给女儿吃:“孩子挑食,就爱你们家的面。”
如今,“章溪小娘”共富工坊日均生产切面2000多斤,不仅供应本地,还通过电商销往全国。更让徐佳宁自豪的是,带动了20多位乡亲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
姐妹帮姐妹,小灶台撑起大天地
在宁波,像葛静丹、徐佳宁这样的“巾帼创客”不在少数。她们的故事里,总绕不开一群“姐妹”。
在“聚鼎原”后厨,王大姐熟练地包着烧麦。两年前她还是家庭主妇,现在每月能赚4000多元,“葛姐教我们调馅、塑形,事无巨细教会我们。”
葛静丹的“聚鼎原”巧手工作坊带动了十多位家庭妇女就业。她专门开设“妈妈课堂”,教姐妹们做点心、学管理。“手心向下的日子最踏实。”她说这话时,给大家示范如何包出漂亮的褶子。
徐佳宁的“章溪小娘”共富工坊更像“女子学堂”。她带着姐妹们一起直播、拍短视频,让网友“云体验”切面制作过程,没想到一下子火了。镜头前,50岁的张阿姨举着面条说:“这是咱用传统工艺晒制的,煮三遍都不烂!”评论区刷屏:“阿姨好可爱!下单支持!”
这些“女掌柜”们还悄悄改了规矩——允许姐妹们弹性上下班。“聚鼎原”的休息室里总飘着米香,徐佳宁的工坊角落总摆着儿童书桌。葛静丹说:“当妈的都知道,孩子安顿了,心才定。”
妇联搭桥,老味道飘出新香气
背后托着这群姐妹的,还有宁波市妇联的“娘家人”。
“聚鼎原”刚起步时,葛静丹为销路发愁。通过参加市妇联“妈妈的味道”匠人培育行动和进商圈、进古镇等“十进”公益活动,她们学会了设计包装、开网店,广开销路。现在葛静丹的个人号粉丝近2万,单条阅读量突破10万+,周边城市网友慕名前来品尝“网红包子”。
徐佳宁的“章溪小娘”被列入巾帼共富创新项目,妇联帮忙对接超市、景区。去年端午节,切面礼盒在电商平台卖爆,姐妹们加班加点打包。现在海曙章水镇上的切面店从零星几家发展到几十家,甚至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
如今,宁波已有上百个“妈妈的味道”巧手工作坊、巾帼共富工坊,带动6000多名妇女创业就业。这些藏在街角巷尾的巾帼创业点,用热气腾腾的食物,把传统手艺熬成了时代新味,成为共同富裕在宁波生动实践的靓丽风景。
宁波晚报记者林微微通讯员黄小芸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