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浙江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举行,90多家中外媒体的150多名记者到会旁听和采访。
第一个提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就直指创新,希望了解进一步推进创新浙江建设的考虑和做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一系列浙江特色的做法和思考,现场快门声此起彼伏。
镜头的焦点为何还是创新?
过去,浙江从“七山一水二分田”,资源堪称“开局一把锄头”,硬是靠着创新“buff”,杀入“顶流赛道”。
今天的浙江,正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3年进入全国各省区市四强,稳居第一方阵。今年开春,科技企业出圈,再次让杭州成为蛇年第一个“顶流”……这些创新突破并非从天而降,而是日积月累后的集中爆发,经历长期沉淀的浙江,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和土壤。
创新背后的“秘诀”是什么?
有人看到了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有求必应”,当企业有需要时,政府帮一把、送一程,提供助力、解决后顾之忧,对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而言极其宝贵。
有人看到了长期主义、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无事不扰”,也是在无声发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做好政府的事。用一系列贴心且精准的政策,搭建起创新发展的优质生态。
创新浙江,如何实现新突破?
一股股强劲的创新浪潮正在“刷新”2025年。当外媒热议“人工智能+”时,浙江已着手更深刻的布局:全国首个数据知识产权一体化服务平台在“浙”上线、“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加速具身智能研发、杭州给机器人AI打造虚拟训练场……
浙江的创新不是某个领域的单点突破,而是制度、产业、人才三大系统的协同进化。0变成1后,1还要变成10、变成100,实现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产业的转化。这是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涌动新质生产力。聚光灯之下,透视出了浙江向“新”而行的信心决心。
当诗画江南遇上创新浙江,当代码与诗路在春天撞个满怀,面对镜头,浙江提交的方案里,藏着给未来的版本更新——按的不是Ctrl+C,而是Shift+2,始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