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会现场。(徐能摄)
千年文脉传薪火,四明山水润非遗。
昨日,“非遗在宁波·今天我发布”开茶节专场发布会在海曙区龙观乡举行,三名发布人携宁波红茶制作技艺、章水切面制作技艺、“二月二龙抬头”传统民俗亮相,以创新实践诠释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
“明州红”:
从四明山走向联合国
地处四明山区域的龙观乡,生态环境好,雨量丰沛,自清朝以来便是产好茶的地方。得天独厚的种植环境,造就了“明州红”的独特风味,使其成为宁波递给世界的一张生态名片。
“‘明州红’用清明前后的茶叶采制,运用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核心工序制作。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采用低碳萎凋工艺,精准控制暖房温湿度,既保留茶叶的活性酶,又将能耗降低了30%。”宁波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晋良介绍,他还创新引入碳足迹管理体系,实现每公斤茶叶仅产生14.06千克碳排放,“明州红”成为全国首个获得碳标签认证的红茶品牌。2022年,“明州红”亮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从深山走向世界。
近年来,杨晋良在龙观向阳舍农场开设体验项目,将茶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这片茶叶,延续了唐宋‘海上茶路’基因,我想把祖辈手艺传下去,让龙观的青山绿水融入每杯茶里。”杨晋良满怀期待。
“章溪小娘”:
留学回来做面条
“吃一碗樟村面,三天不忘鲜!”章水切面,又叫樟村切盘面,是宁波人舌尖上的乡愁。它的制作技艺传承百年,讲究纯手工、零添加,用碱水和面、反复揉压、自然晾晒,成品根根分明、晶莹剔透、嚼劲十足。
“原先切面大多产自手工作坊,产量低、卫生难保障,年轻人觉得做面条没前途。”“章溪小娘”徐佳宁说。如何让传统手艺得到传承?留学归来的她做了个大胆决定:辞去原本稳定的工作,用年轻人的方式让老手艺流传下来。
2018年,徐佳宁带领团队将老厂房改造成标准化生产车间,既保留古法工艺,又引入现代设备。如今,工厂日均生产切面一千多公斤,不仅供应本地,还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她还带动20多名乡亲就业,人均年收入5万元。
“我们打造了‘章溪小娘’品牌,推出小份装、礼盒装,还开发了菠菜面、南瓜面等健康新品;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形式,让网友‘云体验’切面制作过程。”徐佳宁自豪地说,“传统不是守旧,而是创新的根基;手艺不仅是谋生,更是文化的传承。”
“生态密码”:
藏在四明山麓的非遗里
龙观乡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最具代表性。
龙观乡党委委员徐尚之介绍,龙观有记载的祭龙祈福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之前,农历二月二这天,民间会通过舞龙、祭龙、巡祭等活动,祈求一年风调雨顺、物阜民丰,这就形成了龙观“二月二龙抬头”这一传统民俗。
近年来,龙观乡将非遗与生态、产业相结合,推动乡村振兴。该乡打造“二月二龙抬头”非遗馆,开展山水人文研究解读、老少舞龙技艺培训、“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宣传等活动,强化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纽带作用。
如今,游客前往五龙潭风景区,可以先到乌头门的生物多样性友好体验馆;沿着龙茶线前行,在装有分布式光伏的天井岙新村感受“光伏龙”的魅力;临近景区,可以领略“竹影化龙”的器物之美;进入景区后,游客可以品尝瀑布咖啡,逛蕨与蝶自然体验馆,感受绿水青山的时代新意。
“我们正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欢迎广大游客来龙观感受绿水青山的魅力!”徐尚之发出诚挚邀约。
海曙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3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8项。“海曙始终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寻求突破,创新传统。新时代的非遗,不仅是一门手艺和生计,更是一种审美和生活态度。”海曙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俞岚说。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沈天舟 通讯员 尤文军 裘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