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学校是创新体系建设关键一环。3月7日,一场“弘扬科学家精神深耕科学教育沃土——科学家精神引领下的初中科学教育探索与实践”专题研讨活动在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温州市钱学森学校)锦江校区举行。

研讨会现场
如何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创新种子?AI时代,给教育带来哪些变革?这场研讨会,信息量满满。
建在校园内的“科学馆”
“看到中国科学教育在新时代蓬勃发展,尤其是温州钱学森学校将科学场馆搬进校园,与高校协作探索航天、环保等前沿课题,我深感振奋。”研讨会现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化身数字人致辞。
作为全国第六所以钱学森冠名的初级中学,南浦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将科学发现与创新创造融入学生的日常,使之触手可及,无处不在。
以太空智慧农场课程为例,该课程融合了学生劳动教育、太空育种研究、物联网智慧农场建设、水培植物探索及有机农场实践,开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参与太空种子与常规种子的对比研究,自主设计并实施个性化实验任务。学校通过精心设计的评价量表和过程记录单,全程跟踪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展与实践细节,确保学习成果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为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仿佛化身小小科学家,勇于探索未知,创新思考;同时,他们又如勤劳的劳动者,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喜悦。
“不止太空智慧农场,学校还打造了航空航天科技体验馆、钱学森生平纪念馆、航天创客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功能场馆,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边界,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创新紧密结合,为学生打造了一个集学习、体验、探索和创新实践于一体的场馆式学习新空间。”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校长彭来桂表示,他们利用场馆资源优势,将科学资源、空间场景、创新实践有机整合,开创了校本课程建设新模式。

沉浸式科学馆内,VR实验室让学生“漫步火星”,创客空间的3D打印机正在将创意变为现实,钱学森生平纪念馆中,一张张手稿诉说着科学家的报国初心……“在这里,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同学们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实践,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地触摸科学、感受科学的魅力。”彭来桂说。
打造“科学家-教师-社会”科学教育共同体
在教育“双减”背景下,如何更好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推广家庭实验室”“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利用社会资源,打造多元化科学教育平台”……研讨会现场,来自全国钱学森学校(班、院)的代表、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学员、温州市中小学科学教师代表、南浦实验中学教学成果推广校代表以及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展开了激烈的头脑风暴。

家庭实验室
新时代科学教育需要突破“单兵作战”的局限,南浦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专门打造了“科学家-教师-社会”科学教育共同体。
学校不仅组建了一支由特级教师领衔、60多位优秀教师组成的跨学科科学教育团队,还为每个班级配置科学导师,与中科院温州分院、高校实验室、瓯江实验室等机构合作,引入真实科研课题,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带入课堂。每年定期邀请院士、博士、科学家进校园,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并举办大型实验科学秀等科普活动。此外,学校还聘请钱永刚教授为名誉校长,龙乐豪院士、陆云泉校长、王素教授、李高峰教授为科学教育顾问,北师大杨根教授为科学副校长,招募家长科技辅导员和科学专家,组织学生走进高校实验室、科技馆研学,形成“校内导师+校外专家”双轨指导模式。
打破传统科学教育的壁垒,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也成为研讨会参与专家的一致心声。
一场双向奔赴的共同成长
让科学精神在校园自然生发与自由流动:南浦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用好用活钱学森电视台,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宣扬科学家精神;结合E听说设备,开展了人机共生英语听说教学模式的研究,将人工智能工具融入教学,优化教学流程,实现精准教学;依托“璞实智脑”平台,构建学生科学素养数字画像,动态追踪同学们的成长轨迹和评价范式,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左秉文同学是南浦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创客社团的成员。在一次校园周边河流洁净程度的调查项目中,他设计并发明了一款水下探测潜水器。在制作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了潜水器开关方面的实际需求,并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与社团导师和同学共同展开深入研究,最终将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该论文荣获温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及浙江省三等奖。

在科学教育的推动下,学校孵化了市、区、校级工作室40多个,教师们也实现了专业成长,开发科学教育校本课程12门,出版了《项目化学习视域下的“三创课程”的实践》,人工智能学生获得国家级3人次、省级获奖27人次、市级获奖44人次。项目化师生获奖300多人次,获得国家专利近20项。近两年,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在省、市、区级专题会议上做“科学教育+”、项目化经验分享近70次。
白植隆作为左秉文的导师,常年指导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提升自我。“学生的每一次成长和收获都是对他工作的肯定和鼓舞,学生也在不断影响自己。”白植隆说,正是这股互相激励的力量,驱使他积极投身于科学教科研中,在论文、课题、自制教具、实验技能等项目的省级大赛上屡获佳绩。

老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了学生科学创新实践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了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行动者。
这种双向奔赴的实践育人模式,正让拔尖创新人才从“偶然出现”变为“必然涌现”。
原标题: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的科教兴国战略,温州这所中学有了新打开方式
记者戚祥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