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领航者2号NAVIAI”。
海曙春来早,聚势启新潮。三月的海曙大地万象更新,一首奋斗的乐章正在谱写。
全盘棋擘画区域发展新蓝图,全产业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全流程推进重点区块开发,全领域打造高颜值品质城区,全方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系列清晰目标与务实举措,正引领作为宁波核心区、主门户的海曙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勇立潮头。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亦是海曙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
海曙正以笃行实干、拼搏争先的姿态,锚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的目标奋力前行,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渐次铺展,一部千年罗城的“变形记”正在上演。

开明步行街。
项目为王,驱动“制造+服务”双引擎
走进位于古林的云山动力(宁波)有限公司磁悬浮装线车间,大圆柱电池的焊接、装运等工序在自动化流水线上高效进行。“近日正式投产的大圆柱超充磁悬浮生产线由我们自主研发,可有效提升焊接的精准度、一致性和效率。”该公司董事长袁定凯说。该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企业在磁悬浮技术应用领域跻身行业前列。
去年4月,云山动力落户海曙,不到一年,一期量产示范线便正式投产,目前二期和三期生产线建设也已提上日程。落地见效快,是海曙“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理念的生动诠释。
重大项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和“强引擎”,去年这一引擎动能强劲,交出了一份令人鼓舞的“成绩单”:270个重大项目持续推进,竣工项目52个,开工项目3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2.8亿元;380个重点项目成功落地,引进外资超2亿美元、市外内资220亿元,获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额度居全市前列。
如何做到项目为王?海曙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十项重大工程”,完善重大项目“1314”统筹推进机制,聚焦民生共富、产业培育、区块开发建设、文化传承保护等领域,不断提升项目落地率、转化率、开工率;同时,强化项目招引全流程服务管理,打通审批、供地、融资等堵点卡点,创新“先租后让”“租让并举”“数据得地”等模式,并加速推进工业用地焕新提效。
高质量项目的“引力场”持续释放动能,也催生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提能升级。比如,海曙老牌工业名片之一的纺织服装业正焕发“第二春”,去年由浙江云聚智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全国首个纺织服装数据流通平台在海曙开通运营,助力全市200余家中小企业实现平均产出增长超10%;雅戈尔5G智能工厂的投运,将服装生产效率提升了25%以上。去年,该区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现有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6家。
服务业是海曙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和“压舱石”,在重大项目的牵引下,服务业攀高向“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消费场景进一步扩容提质。去年,永宁巷1号老旧工业厂房蝶变新生,秀水街、永寿街等老旧街区晋升网红打卡点,宁波大酒店、昇阳泰大楼等5幢老旧楼宇焕新亮相,开明坊、开明步行街开业开街;华为智能生活馆等44个高能级全国、全省首店亮相各大商圈,“18+N”外摆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海曙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当下正迎来抓项目、上项目的大好时期,只要抓牢了项目建设,就抓住了发展机遇、赢得了战略主动。新的一年,该区已锚定目标、奋勇争先,谋划重大项目336个,其中,开工新建54个,年度计划投资354.5亿元,建筑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根据计划,该区还将加快招引一批龙头型项目,力争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5个,签约项目当年落地率超80%。

云山动力生产车间。
科创为先,提升新质生产力“含新量”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机器人“领航者2号NAVIAI”惊艳亮相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寰采星科技(宁波)有限公司成功生产8.6代OLED用高精度金属掩膜版,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实现国产化;首届中国计算机学会算法能力大赛将于4月在海曙举行……“向‘新’而进,以‘质’谋远”已成为海曙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AI忽如一夜飞入寻常百姓家,科创正成为区域战略博弈棋盘中的重要一子,抢抓“科技回归都市”机遇的海曙,正谋定而后动。
凭借以翠柏里创新街区、甬水桥科创中心为核心的“四平台一中心”迸发出的强劲科创动能,海曙的“含新量”正“加数”上升。去年该区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创新百强区,“科创中国”省试点区建设持续推进,“科创珠峰计划”长三角实践基地加快谋划,京东方科创中心揭牌成立,“创新创业就来甬水桥-翠柏里”品牌持续打响。
近期人形机器人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跑向量产元年,面对这一可能改变城市发展格局的未来产业,海曙早已下好先手棋。去年3月,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便落地海曙,目前已与产业链上游130余家企业进行需求对接,年产近百台人形机器人的生产线也将于今年建成投产。
“热带雨林式”的科创生态,为海曙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了强大底气,也让“都市×科创”的成色更足。
在海曙,科创人才可以通过公共科技线上服务平台办理企业问诊、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推广等业务,还可享受人才激励、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人才优惠政策;若在甬水桥科创中心工作,则能使用图书馆、食堂、健身房、咖啡馆等一应俱全的配套设施,办公、科研、社交、生活一站式解决。在这里,创新创业大赛、赛道明星班、科创训练营等活动也频频举行。
眼下,全产业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海曙奏响“春之声”的指挥棒。新的一年,海曙将壮大人形机器人等产业链,推动蓝卓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做强甬水桥数字经济服务产业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力争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00家,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3%。
民生为本,绘就罗城焕新“共富景”
一边是华灯初上、“好戏”连台的“夜海曙”景象,一边是业态丰富、生意红火的商贸繁荣盛况,焕新亮相的开明坊及开明步行街变身老城区的新“顶流”,今年春节假期日均吸引游客超8万人次,同比增长近3倍。
这是海曙老城焕新的一个生动注脚,也是人民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的真实写照。“促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让城市拥有更好的样子。”海曙区委主要负责人说。
当前,海曙的城市发展已从增量扩张进入存量优化阶段,当地正以老城更新、新片区开发、山区优化“三线并进”模式重塑发展格局。今年,该区将加快中农信裙楼、大世界等老旧楼宇更新,加速推进丁家湾、月塘东片区建设,完成城中村改造100万平方米。作为中央文化活力区、都市文博引领区的海曙,正加快罗城焕新的步伐,高质量发展成果正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感。
社会进步,民生为本,在海曙共富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龙观乡李岙村推进全域光伏产业,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0万元;去年“舟游古林”项目带动片区游客量突破200万人次,沿线“7村1渔社”累计可分红64万元;月湖“阿娘工坊”成立一年半来,开发出十多种不同品类的香囊,销售额突破15万元。
目前,海曙区已建立93个共富工坊,精准结对帮扶46个薄弱村,带动工坊人员人均年增收近1.9万元。近3年来,海曙区稳步提升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安排财政资金2.8亿元,促进救助、养老等领域公共服务优质供给,推动构建“弱有众扶”“老有康养”新格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教育是发展的基石。新的一年,海曙将做优“直播带岗”就业服务品牌,完善零工就业服务体系,举办各类招聘会100场以上,实现就业困难群体100%帮扶,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擦亮“专曙优学”名片,全域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海曙中学等4所学校将建成投用,12所学校加快建设,创成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风起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扬鞭。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交汇期,海曙将向“新”寻突破,逐梦绘宏图,奋力推动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撰文沈天舟孙勇王禹
海曙区全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