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 宁海

跨界进军机器人领域 敲开千亿级市场大门双林股份发布国产人形机器人核心“关节”

日期:2025-03-17来源:宁海疫情最新消息作者:宁波今晨发现1例阳性
发布会现场 (图片由双林股份提供)

   “行星滚柱丝杠是一种精密传动零部件,能够保证人形机器人关节移动的精准性……”3月13日下午,宁波双林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新品发布会现场座无虚席,国产“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正式亮相。“打破垄断,撬动千亿级市场空间。”双林股份常务副总经理张子盛用简短的关键词,概括了产品的重大意义和对未来市场的展望。

  行星滚柱丝杠,简单来说,就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关节”部件,它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决定着机器人关节移动的精度和灵活性。

  “人形机器人涉及的零部件繁多,堪比一台汽车。其中丝杠的价值量占比达到了19.4%,比减速器、传感器等部件的价值量都高。”张子盛打了个比方,假设一台机器人成本为2万美元的话,丝杠的价值就接近4000美元。但长期以来,高精度行星滚柱丝杠的设计制造一直依赖进口,成为制约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堵点即是风口。几年前,这家从模具厂起家的老牌汽配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依托在汽车零部件领域蜗杆蜗轮等方面的长期技术积累,跨界延伸至机器人领域。“这枚丝杠的研发难度,不亚于在头发丝上雕刻《兰亭序》。”张子盛手持样品向记者展示。行星滚柱丝杠涉及丝杆、滚柱、螺母的精密耦合,其长径比达到10:1的螺母制造难度尤其大。而汽车座椅调角器的蜗杆传动,与人形机器人丝杠存在技术同源性。双林股份作为塑料齿轮国标起草单位,将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表面渗氮工艺创新应用于丝杠制造,通过纳米级研磨将传动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相当于人类头发直径的1/25。

  现场测试数据显示,这一带着“双林”芯的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在性能上实现了显著提升,其承载能力较滚柱丝杠提升300%,使用寿命延长3倍,高精度螺母制造技术更达国际领先水平。预计今年全球丝杠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20亿元,到2030年有望达千亿级。

  千亿市场背后,双林股份的战略布局显露锋芒。今年2月,企业收购无锡市科之鑫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产业链关键拼图——“科之鑫”手握着行业“卡脖子”的内螺纹磨床技术,其自主研发的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磨床,将单台设备成本从千万元级降至300万元,交付周期压缩75%。

  “这不是简单的资本联姻,而是技术落地与市场验证的深度绑定。”“科之鑫”负责人透露,原股东将5400万元收购款全额增持双林股份并锁定三年,正是看好其量产转化能力。目前,双方通过这种“技术供给+量产需求”的无缝对接,已构建“研发—设备—制造”生态闭环,客户名单涵盖行业头部企业。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