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咖啡馆。
“再来两组!”在海曙区段塘街道芝江社区百姓健身房,90后李女士额间沁着汗珠,手臂随着私教的口令规律起伏。这个开业1个多月的健身空间里,动感单车的链条声与跑步机的嗡鸣交织成活力乐章,六七名年轻人正用运动开启午休时光。
这个场景让芝江社区党委书记林轰轰颇感欣慰。这个常住人口6300余人的新商品房社区,中青年占比高达61%,却长期面临“门对门不相识”的治理困境。
“我们做过调研,70%的年轻人觉得传统社区活动‘太老派’。”她指着墙上五颜六色的社群活动海报说,“要让‘Z世代’走出家门,得用他们的‘社交密码’破局。”
而随着芝江未来社区的建成,一系列契合年轻人喜好的“社交密码”正被逐一解锁,悄然搭建起邻里沟通的桥梁。
运动为媒打破“数字孤岛”
“年卡399元,开业活动私教体验课1元1节!”在位于晓风印月府的百姓健身房,两张私教海报吸引着来往居民。正在指导学员的健身教练小陈笑道:“开业首周就有多人办卡,现在我和另外一名教练,分别带了20多名学员。”
居民王超云办好了健身年卡,安排上了课程:“以前下班就宅家刷剧,现在刷个‘段塘微邻里’小程序就能组队健身锻炼。”她展示着手机里的运动群组,社区羽毛球社刚刚结束的比赛,群里满屏都是“战况”实景。
这些分散在芝江社区的公共健身场所,随着未来社区的创建,被梳理了出来。潮悦南塘住户张仰东正在江上印的乒乓球室与球友展开“乒乓争霸赛”。“以前去体育馆得跨区,现在社区里就能‘杀’两局。”他擦着汗笑道,通过小程序,他已结识20多位球友,“连业主群都多了十几个约球表情包。”
社群生态催生治理“化学反应”
未来社区的创建进程中,在海曙区住建局和段塘街道指导下,社区带领团队盘活了不少闲置空间。例如,晓风印月府一楼原本的社区办公用房,如今已华丽变身为党群服务中心;芝江社区的零散空间,则被打造成充满活力的社群之家。
社区通过众筹“金点子”,开展“一起来营造”等活动,群策群力解锁社区活力“元气站”。曾经闲置的空间,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城市书房”“社群之家”“达人议事厅”“家门口的青少年宫”等10余处“社群元气空间”。
考虑到社区空间资源有限,团队巧妙地在原有空间基础上,进行嵌入式链接,让单一功能的空间实现“一屋多用”,满足多个社群的使用需求。通过错时复合利用,将原本功能单一的空间转变为多元复合空间。比如,将“悦读角”嵌入“书画苑”,同时满足悦读社和书画社的活动需求,真正做到了空间共享。
秉持“空间+社群+主理人”的创新理念运营社群空间,社区大胆让社群主理人成为空间的“当家人”,实现从以往社区单方面管理,转变为社群主理人主导、社区辅助的共管模式。
目前,社区已成功招募到“理发主理人”“书画主理人”“咖啡主理人”等各类社群主理人25名。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空间活力得以充分释放,社区管理压力也得到有效缓解。
“目前,我们已经成功组建了瑜伽社、篮球社、咖啡社、羽邻社等38个兴趣社群。平均下来,每个社群每月都会开展2至3场丰富多彩的活动。”林书记介绍道。
65岁的王幼琴阿姨便是社群生态的受益者之一。作为原小漕社区的文艺骨干,如今她在社区牵头组建了“银龄腰鼓社”,队伍已吸纳20多位成员。“以前总觉得商品房小区邻里关系冷淡,现在来这里几趟后就被吸引了,年轻人还热心教我用智能手机测运动数据呢。”王阿姨满脸笑意。
治理蝶变激活社区“内循环”
数据印证着这场“破圈”实验的成效:38个社群组织,每月发起活动超百场,60%参与率背后是年轻面孔的持续增加;物业纠纷投诉环比大幅下降;北宸府98%的物业费收缴率创下片区新高;“社群提案制”更促成水循环改造、门禁智能化改造等27项民生实事落地。
“未来社区不是硬件堆砌,而是人的连接。”段塘街道城建办副主任唐锋指着“社群生态树”展板介绍,通过“空间活化-兴趣聚合-治理赋能”的三级培育机制,已孵化13个治理型进阶社群,其中“和睦社”搭建起居业物沟通桥梁,成为共商共议共解小区事的模范社群。
暮色中的芝江社区灯火通明。百姓健身房传来动感音乐、城市书房的读书会正讨论新书、屋顶露天茶吧的居民品着香茗望着远处夕阳,家门口的青少年宫传出孩童们的阵阵欢笑。
这个曾经“躺平”的年轻社区,正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谱写新时代的“邻里曲”。
记者周科娜 文/摄 通讯员黄佳宁 张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