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小小苗种点亮万家“渔光” 水产苗种企业迎来全年最繁忙时节

日期:2025-03-25来源:宁波公交作者:宁波天气

工作人员在育苗车间里忙碌。(贺林汕何晴摄)

  初春,是海鱼产卵繁殖的季节。在象山港畔,水产苗种企业也迎来全年最繁忙的时节。

  测温、记录、喂食、观察……在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的育苗车间里,工作人员紧张忙碌着。

  该公司副总经理陶顺顺用烧杯舀起鱼苗,透过手电灯光,密密麻麻的岱衢族大黄鱼苗种在透明水体中清晰可见。“照料这些小家伙得像照顾新生儿般精细,水质指标稍有波动,存活率就会断崖式下降。”他边说边将鱼苗缓缓放回育苗池中。

  这些鱼苗从哪里来?陶顺顺带着记者来到育苗车间,在这里,工作人员正在为鱼妈妈催产。

  “这是野生岱衢族大黄鱼的第八代亲鱼,品种名为大黄鱼‘甬岱1号’。经过多年的驯化,这种鱼苗生长速度更快,体形更为修长。”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苗种培育要持续近3个月,今年这一批预计生产大规格鱼苗7200万尾。

  陶顺顺口中的岱衢族大黄鱼,就是宁波人记忆里“海船齐到大鸣锣,上水黄鱼网得多”中的那条鱼。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酷渔滥捕,产于东海的岱衢族大黄鱼难觅踪迹。

  为使大黄鱼“回归”,该公司自本世纪初起与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大学合作,开展岱衢族大黄鱼的保种、驯化、人工繁殖及商品鱼饲养、性状优化等一系列工作。

  “当时,我们去舟山抓野生黄鱼,因为离水死、保存难等问题,最后仅剩下8尾野生大黄鱼。”该公司董事长郑根兴说,他们就依靠这8条鱼,首年便成功育出万余尾苗种,后续繁育规模逐年攀升。

  通过持续科研攻关,该公司先后培育出“东海1号”“甬岱1号”两个大黄鱼新品种,并与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合作,创新研发出全雄、抗病等四个大黄鱼新品系。凭借这些突破性成果,该公司荣获“国家级宁波象山大黄鱼良种场”称号,在渔业种质资源保护领域树立了行业标杆。

  水产苗种,被誉为现代渔业的“芯片”,岱衢族大黄鱼种质资源被成功保存,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所在的象山县黄避岙乡高泥村,最先享受到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红利。

  “我们养殖的大黄鱼,肉质细嫩,无论是口感还是形体都接近野生大黄鱼。”养殖户严兴国说,他们养殖的岱衢族大黄鱼,价格比普通大黄鱼高出20元/公斤。

  岱衢族大黄鱼的人工繁育,只是该公司多品种繁育矩阵的一部分。

  在该公司的一处育苗池内,泛着银光的人工养殖银鲳鱼成群结队转圈巡游。“曾经,银鲳的人工养殖是一个大难题。我们通过不断选育研发,优化养殖环境,确立生态养殖模式,终于实现了银鲳的规模化繁育。”陶顺顺说,这两年,他们每年繁育银鲳40万尾左右。

  技术突破的涟漪正在持续扩散。目前该公司已经成功攻克了小黄鱼、赤点石斑鱼、黄姑鱼、梅童鱼等26种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生产的鱼苗被销售至福建、江苏、辽宁等地区。

  随着技术成果的接连落地,硬件设施也在同步迭代。

  “去年我们对育苗车间进行了改造升级,育苗池加深加大了,育苗水体增加1400多立方米。”陶顺顺说,他们增加了水源热泵、自动喷料枪等设备,可针对养殖户需求,提前繁育优质大规格苗种,在帮助养殖户规避养殖风险的同时,实现错峰上市、增产增收。(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何晴通讯员蒋则蔚)

  专家点评

  水产苗种是现代渔业的“芯片”,更是新质生产力应用于“蓝色粮仓”的关键一环。

  宁波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以岱衢族大黄鱼良种选育为突破口,在海水种业创新方面稳居全省第一,也是全国该领域的“第一梯队”成员。

  作为水产种业领域的龙头企业,近年来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联合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大学等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不仅攻克了多种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难关,还为沿海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解决方案,以新质生产力带动传统渔业跃升。

  希望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等宁波水产种业企业持续深耕种质资源保护,加快研发抗病抗逆良种,积极拓展苗种繁育与生态养殖全链条服务,以科技硬实力托起“蓝色粮仓”。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副院长沈伟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