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今年是宁海奋力打造“三万三城”的开局之年,县委全会、县“两会”、新春第一会都对“三万三城”的概念进行了解读和诠释,为让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入理解“三万三城”的内涵,宁海传媒集团特开设“‘三万三城’纵深看”栏目,以系列报道的方式,进一步解读“三万三城”的历史由来、建设内容和努力方向。
记者黄海清
3月15日,正学创新之城建设现场动员会举行,马余刚院士、县领导集体和学子代表在“天下读书种子”方孝孺故乡栽下了一棵棵银杏树。次日,2025宁海马拉松鸣枪开跑,13000余名国内外跑者奔跑在春花初开的街道上,一览不断更新的城市景观。加上前一周召开的全县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宁海全面建设“三万三城”的动作紧凑而协调。
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送万家福”城市内核为精神坐标,建设“正学创新之城”“霞客自在之城”“红妆喜乐之城”,就是要走以文兴城、以文塑城的文化强县之路,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助力城市发展的“硬支撑”。
“三万三城”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2022年,宁海推动“何以缑城、缑城何以”文化探源工程,并在一年后发布成果报告,不仅是为了厘清“何以缑城”的文化脉络,更为了凝聚“缑城何以”的强大力量,回答宁海从何而来、宁海往何处去两大命题。
“三万三城”缘何而来?又将如何决定城市发展的走向?我们不妨把时间的刻度前移,把视野的角度打开。
往事,蕴含着城市成长密码
宁海1700多年城史,绝大多数时间呈现的是面容迥异的两面,一面是“高田沙瘦常忧旱、沿海涂咸少有秋”;另一面则是“一带文明回浦水,千秋灵气出名儒”。土地资源制约、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让先民一边艰难拓耕,一边向外图强,“五匠之乡”声名在外。自古崇学之风也涵养出绵延文脉,方孝孺“敏而好学、求知明理”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宁海的一代代学子,让他们在国家危亡之时挺身而出,在和平年代专注建设和创造。
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走出去,才能张眼看世界,投身激荡的时代洪流;回归,是为了反哺家乡,建设更加幸福的家园。正是这种共识,让宁海从农业社会一步步走向工业化、现代化。
清末民初,伴随着甬象宁、沪宁(海)等航线陆续开通,一艘艘轮船运来了棉布、玻璃、五金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宁海人走出去。范金镳、王育和、柔石等一批批学子从宁海出发赴外求学,又回到家乡从教,带来了现代知识、科学理念,开启民智,也传播革命的火种。
而一些小铜匠,则沿着祖辈的足迹,来到上海走街串巷揽手艺活,逐渐进入工厂,学习使用各种机器、机床,成为中国最早的技术工人。在宁海工业的萌芽时期,这些回乡的“外国铜匠”与本地工匠合流成为宁海早期工业的中坚力量;宁海也以求贤若渴之心留住因为各种原因流落在宁海的各类外乡人才,最终培育出长街雕刻机、上蒲五金等产业。
在风起潮涌的改革开放之初,宁海的青年技工们白天在机油味弥漫的车间里车磨刨铣,晚上则在昏黄的灯光下仔细研读模具书籍。大雅精密机械和大雅汽车部件创办人严伟法曾写道,学艺之初,他翻遍了新华书店和工人俱乐部的每一本模具书,后来他招收徒弟,都会先送上几本模具书。而一到周末,来往上海和宁海的长途汽车上则奔波着一批“星期日工程师”,他们平时在上海上班,周末则到宁海指导企业生产。
正是这种对知识和人才的极度渴望,对合作和变革的开放心态,让宁海的模具业迅速崛起,并带动制造业在全县各地遍地开花,构成了宁海制造的“前史”。
1995年,宁波市第一台大型CNC数控加工中心出现在宁海,模具业向现代制模方式转型;2000年,西店120多位农民企业家包机前往广州参加第88届广交会,开创全国先河;进入互联网时代,企业加快两化融合、机器换人的步伐;拥抱智能制造时代,数实融合成为企业风潮……宁海产业界之所以能踩对时代的每一个步点,就是因为不停地走出去、引进来,学习新的技术、工具、理念,让自身不断成长,最终合力推动宁海成为一座千亿之城。
文化,拥有深沉持久的力量
上个月,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成立40周年,这家老牌企业制造的搬运车畅销海内外,更以独特的企业文化闻名——“出好产品、做好市场,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的厂训;善待员工,让员工都过上好日子;多年来“富而思源,回报社会”的慷慨捐赠……
回顾宁海四十多年来的商海浮沉,有很多企业把握住时代机遇迅速崛起,却在辉煌过后徘徊不前,甚至折戟沉沙;也有不少企业总能从容应对技术和市场的挑战,顺势而为、基业长青。
现象的背后是文化的差异。得力集团、东方日升、天普股份、建新科技、奇精机械……那些在各自领域的长青树企业,往往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慈善榜上的常客。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同样如此。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可能看不见、摸不着,却深深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最终决定了这座城市的走向。
一座城市的文化又是不断积累、不断更新的过程,宁海的城市文化绵延不绝,又生生不息。崇学传统,在古代是读圣贤之书,在当代,则有大量宁海籍专家学者活跃在全国教育界、科技界、医卫界,学习的群体也从知识精英延伸到技能人才和普通劳动者。开放精神,以往更多体现在外出闯荡的学子、匠人和商人身上,随着徐霞客精神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涌入宁海,我们热忱欢迎八方来客,才带来如今旅游业和户外运动的风生水起。造福家乡,过去是社会贤达功成名就后为家乡捐资助学、造桥铺路,如今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意识——勿以善小而不为,人人都是志愿者。
就像很多企业家喜欢低调做慈善一样,宁海拥有优秀的城市文化基因,却因为缺乏显性的文化表达,没有形成强烈的集体文化自觉。
但是文化拥有深沉而持久的力量,义乌人津津乐道“鸡毛飞上天”的往事,如今成为了“世界超市”;潮汕英歌、长乐游神成为春节旅游的热点,背后是当地人对民俗的珍视和守护……
从“何以缑城”到“三万三城”,就是把宁海1700多年的文化积淀和几十年来呈现的文化新貌,进行系统总结和阐述,转化为城市成长的力量。
宁海,未来拥有的无限可能
曾经的县城,是人才流动的末端、科技创新的洼地,宁海的不少企业,都把研发中心设立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一流科研人才不愿落户宁海。”“招个董秘都招不到。”曾经是众多企业家共同的烦恼。
随着一二线城市生活成本持续攀升,科技发展破除地域、交通、信息等要素制约,消费转型带来的乡村发展机遇,“县城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新的爆发点。宁海近年来光伏储能、生物医药、种业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崛起,更是颠覆了“人往高处走、宁海难留才”的传统认知。
如今,坐拥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宁波生物产业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所、浙大(宁海)碳中和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以及众多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宁海对各类科技人才正形成虹吸效应。眠牛山下,众多外籍专家已经完全融入宁海城市生活;当来in南夜晚的灯光亮起,参与全国联合毕设的他乡学子,与本地青年共享老城区的慢时光。
2002年,宁海举办首届徐霞客开游节,不少人的疑问是“宁海能玩一天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宁海乡村流连忘返,不少跑山者年复一年奔跑在宁海的山野。从候鸟迁徙式向深度体验式转变,是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没有名山大川的宁海,正在成为宝藏县城的典范,优渥的山水资源、无处不在的美食惊喜、淳朴友善的民风,吸引了众多的跑友、钓友和旅游爱好者一次次奔赴这座城市。
在过去,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很多宁海人选择外出打工,“数万模工下岭南”“有工业园区的地方就有宁海人”成为一时盛景。如今,随着宁海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回流之潮开始涌动,从旗滨集团到春秋电子,越来越多宁海血统的上市公司把业务向宁海转移。
几年前,还有不少年轻人抱怨“宁海晚上没地方去”,如今,遍布城乡的文博场馆和高品质阅读空间,不断冒出来的咖啡馆,以及各具特色的市集活动,让城市的文化生活日益多彩,在天明湖畔,潘天寿艺术中心的展览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地美术爱好者专程来看展。而在广袤的乡村,随着“城里人”“城关”等淡出人们的语汇,意味着随着交通水平和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服务城乡同质、均衡普惠,城乡鸿沟正在逐渐消失。
仅仅在几十年前,站在跃龙山上,夜空下的这座小城,只有零零星星的几盏灯光,如今,同一片夜空下的这座城市,街道车水马龙、楼宇万家灯火,兴宁廊桥流光溢彩。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正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宁海人,以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和感情,创造了这座宁海的现在,也将决定这座城市的未来。
“三万三城”,是愿景,也是正在变成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