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甬江潮丨宁波VS温州,下一个“千万”人口城市看浙江?

日期:2025-03-28来源:杭州网作者:杭州亚运会延期至2023年11月

人口,正在成为关键变量。

2022、2023年、2024年,我国人口总出生规模连续三年跌破千万,总人口规模连续三年下滑。出生率下降,叠加经济环境变化、城镇化率趋高,使得人口越来越成为城市间竞争天枰的关键砝码。

一个显著的风向标是,在出生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2023年,一线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在经历阶段下滑后,集体“转正”。一场“抢人”大战,正“降维式”发起。

相比人口政策空间、虹吸优势巨大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人口之争尤其“刺刀见红”,其中人口破千万,正成为一条潜在的达标线。2024年,人口增量连续多年位居省会前三的合肥,以14.9万人的人口增量,成为我国第18个千万人口城市。

谁是下一个“千万”?答案或许将在浙江产生。

冲刺下一个“千万”

“千万”人口,再下一城。

日前,安徽省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末,合肥常住人口达到1000.2万人,合肥正式迈入千万人口“俱乐部”,成为全国第18个突破“千万”的城市。

近年来,GDP(万亿)和人口(千万)“双万”,成了众多城市的共同目标。

纵观整个人口“千万”榜单,在18个入围城市中,包括4个直辖市和9个省会城市。除石家庄和临沂之外,都是GDP超万亿城市。

“城市达到一定量级会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城市自我正循环,所以‘双万’会成为城市之间竞争的关注点。”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院长、宁波工程学院“一老一小”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玉霞认为,经济进入“万亿俱乐部”是城市量级的体现,人口千万则好比一张“入场券”,意味着城市吸引力和能级达到更高层次,此外,人口的大量涌入也会给城市带来服务业的提升和产业的升级。

紧跟在合肥后,温州、宁波两个浙江城市早已摩拳擦掌,只差“临门一脚”。

作为杭州之外浙江最重要的两个城市,谁会率先闯过“千万”门槛,晋级第19座人口千万城市?

数据显示,2024年,宁波常住人口为977.7万人,较去年增长8万人;温州常住人口为985.2万人,较去年增长9.1万人。

看数据,温州暂时领先,似乎胜算更大,然而回溯近十年人口变化,宁波人口增长势头更为强劲。

2015年,宁波常住人口仅为782.5万人,温州则为911.7万人,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宁波追平了120万多的人口差距。

从人口增长的形势看,两地也面临相似的局面。2024年,两地的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0.6‰。这意味两地都依赖于吸引外来人口保持人口增量。

对于人口千万的目标,温州早已志在必得。

早在2020年,温州就印发了《关于打造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的若干意见》,提出打造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战略。2022年,温州又公布《温州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目标。

反观宁波,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千万人口时间表,不过2022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曾提出,“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万元”。照此计算,宁波常住人口将达到1000万人的目标时间线应该是在2026年。

排在温州、宁波之后的佛山人口数据尚未公布,但同样值得关注。2023年,佛山的常住人口为961.54万。去年,佛山GDP排名全国城市第20,高于排名第28的温州。

敢生愿生,是广东城市的普遍标签。近年以来,佛山的人口出生率均维持在10‰以上。对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的甬温两城来说,佛山是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现在人才可能更重视城市的服务、人才政策、文化氛围和未来发展空间等。”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场面,吴玉霞表示结果“难猜”。“当前‘抢人’大战已经白热化,关键要看哪座城市的产业有吸引力,能够吸引流动的年轻人来创新创业。”

城市人口“暗战”十年

2025年开年,作为一线城市的北京和深圳再次升级“抢人”大战。

北京经开区推出“求职7天免费住、实习3月免租金、就业3年享补贴”的全周期安居政策,博士每年最高可领到5万元专项奖励。

深圳则将应届生求职免费住宿延长至15天,喊出“只收梦想,不收租金”的口号,甚至承诺“从一张床到一套房”的全方位保障。

在头部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普遍进入负增长的时代,向外“抢人”,成为城市间保持人口增量的主要手段。

“实际上,这一轮‘抢人’大战已经持续了10年。”吴玉霞认为,这种竞争源于人口带来的马太效应,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城市不得不争。十年来,各地接连出台人才政策,尤其各大城市都陆续放开了落户政策,开门接纳人才。

2014年12月,深圳发布《深圳市人才安居办法》,以租房补贴吸引大学生落户,成为全国首个通过系统性政策吸引人才的城市‌。

这一政策标志着中国城市“抢人大战”的正式开启,后续全国范围内超90%的城市跟进调整落户政策‌。

2017年,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推出“全员放开”落户政策,成为人口红利高峰期首个大规模吸纳年轻人口的一线城市‌;

2018年,西安推出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落户、一人落户直系亲属可举家随迁等政策,一年新增落户近80万人。

此后,城市的抢人战,逐步从最初制度层面的户籍松绑,演化到增量‌补贴,并开始从局部向全国扩散。比如人才租房买房补贴,就成为很多城市吸引人才落户的标配。

此期间,深圳、杭州等城市,凭借较低的落户门槛、创新的产业结构以及丰富的工作机会,成为人口争夺战的赢家。

2024年,深圳常住人口同比增加19.94万人;杭州的常住人口更是在2016年超越温州之后,在省内一骑绝尘,2024年末常住人口达1262.4万人。

在最新的《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中,深圳居于首位,杭州则仅次于北上广深,居第五位。

“目前,正逐渐从‘普遍性’的人口争夺转变为点状区域竞争、片区协同发展,如杭州之于长三角、深圳之于珠三角。”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淼认为,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二线城市尤其需要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来支撑产业升级。同时,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许多城市希望通过吸引年轻劳动力来缓解劳动力短缺的压力。

放宽居住落户、租赁落户、人才落户、就业落户的条件……为吸引更多人口来甬就业创业,让人才更安心地“留下来”,2023年11月24日,宁波进一步放宽户口准入条件,并在全省率先试行居住证转户籍制度。

宁波此次户籍新政,已经是宁波在2018年、2019年、2020年、2022年四次放宽落户条件的基础上,第五次优化户口迁移政策。

与此同时,聚焦青年人才和产业人才,宁波走出了自己的抢人“打法”。

2022年,宁波对人才政策进行了全面升级,重磅推出一系列招才引智“组合拳”,从青年人才租房补贴到硕博人才生活补助,构建起全方位的人才政策链条。

“2020年以来,宁波每年新集聚大学生年均增长超20%,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选择宁波,扎根宁波。”宁波市人社局人才开发与市场处副处长罗雨辰表示,去年,宁波举办线上、线下共1700余场招聘会,赴境内外52座城市114所高校举办校园招聘宣讲159场,广泛搭建青年人才来甬通道。

2024年,新来甬大学生超35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1万人。

城市“人口经济学”

在经济学中,刘易斯拐点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2012年我国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出现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同时,制造业用工成本年均增长10%~15%,刘易斯拐点开始显现。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城市对于人口的认识开始逐步扭转。

“从拐点开始,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就不一样了,但是更白热化的竞争发生在近5年来。”吴玉霞认为,竞争的加剧导致近几年城市争夺的对象从“人才”扩大至“人口”。

作为国内最先提出中国已经达到了刘易斯转折点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曾提出,进入了刘易斯转折时期,就要更突出靠生产率的进步推动经济增长。

当前,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驱动模式从人口红利、物质要素投入转到劳动生产率提升和科技创新上,已经成为共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

通过劳动者素质提升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良性互动,推动城市能级跃升,杭州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作为中国“互联网+”和“物联网+”产业重要起源地,2020年至2024年,杭州分别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3.6万人、48.3万人、36.4万人、39.7万和39.7万人。

创新人才的涌入,不断改写杭州的产业生态。最明显的例子,是今年风头无两的杭州“六小龙”,背后几乎都站着“杭漂”创业者和众多青年创新人才。

“城市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吕淼认为,传统制造业主导型城市,技能型工人占比高,但脑力工作者、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服务经济先导型城市,金领白领人才密集,年轻人喜欢聚集,但往往生活成本会高企,也会影响人才留存率;资源型城市的单一产业结构会导致人才结构固化,外来人口、年轻人口的吸引力不足。

作为工业气质和外贸氛围突出的城市,宁波有着工程师和专业技能人才的优势,同时,确实也有着新兴产业聚才能力偏弱的问题。

近年来,宁波通过产业提升和平台搭建两条路,让创新人才公式的分母更优、分子更大。

以“全球智造创新之都”为目标,宁波持续打造“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抢占新兴和未来产业新赛道。

同时,宁波大力推进甬江科创区建设,招引建强科创大平台、大载体。甬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平台建设发展,在提升宁波科创能级的同时,也提升了人才的含金量。

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升,也反映在宁波的人均GDP数据上。

2024年,宁波人均GDP为186379元,按照年平均汇率折合26171美元。这一水平,在全国万亿城市中可排名第8,比去年宁波全国第11位的GDP排名还要高出三位。

“高质量实现千万人口的目标,宁波可以从产业端、人才端、制度端进一步寻求突破。”吕淼认为,宁波可以在“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基础上衍生布局一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比如AI芯片设计、生物创新药研发等。

同时,优化引才制度,靶向引进青年科技人才、海外甬籍人才,并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成果转移等方式加强团队建设。破除高校院所与企业间的人才流动壁垒,推动科技界与产业界交叉任职,培养一批掌握前沿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