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方孝孺是明代大儒,也是宁海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以“读书种子”之誉承载着刚正气节与文化理想。为大力弘扬“正学”精神,引领并助力“三万三城”建设,宁海传媒集团联合方孝孺文化研究会,以“文化铸城”为切入点,策划推出“读书种子方孝孺”系列访谈,邀请专家学者及社会各阶层人士,从历史传承、文化教育、社会价值等多维度剖析阐释,挖掘其在当代的深远意义,让“天下读书种子之乡”叫响海内外。敬请关注。
记者颜燕燕
何为“读书种子”和“正学精神”?它们对当下有何指导意义?宁海应该怎样打造以方孝孺为代表的名人文化IP?带着这些问题,3月12日,记者在南京专访了《方孝孺大传》的作者、江苏省劳动关系研究院教授赵映林,深入探讨了方孝孺的精神遗产及其现实价值。
作为“中国大陆方孝孺研究第一人”,采访伊始,赵映林便借用宁海方孝孺纪念馆收藏的一副对联来破题:“赓续其志总是读书种子;扶持世教不愧千秋正学。”他直言,“读书种子”绝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而是文化血脉的接续者与精神价值的觉醒者。结合方孝孺的生平,赵映林将其归纳为六个核心特质:承先启后,在传统中开新,于经典中求变;好学乐学,求知若渴,以学问为生命底色;博学笃志,广纳百家,以志向锚定人生坐标;守志乐道,孟子所讲贫富不移,以信仰抵御世俗侵蚀;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以实践检验真知;躬行济世,学问终须为民谋,为万世开太平。“读书的终极使命是‘致用’——为个人立心,为社会寻路。”赵映林强调。
对于方孝孺的“正学精神”,赵映林从历史纵深中梳理出五个维度:读书种子精神,即以书立人,通过经典涵养“士志于道”的刚烈气节,塑造民族精神脊梁;高尚的品格,气节如山,以孟子的“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为当代人抵御诱惑提供精神盾牌;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将个人抱负升华为时代责任;民本主义思想,民本为核,拒绝空谈,直指民生;文化名片赋能,赵映林建议,方孝孺作为宁海文化IP,可联动曲阜打造“北孔南方”的“儒学双璧”,激活文旅新动能。他同时指出,正学精神不仅仅是历史遗产,更是当代社会的精神财富,其中读书种子精神、高尚品格、社会责任感与民本思想更是破解当下道德困境的密钥。
赵映林赞誉方孝孺是“一代完人”,并用五重标准进行了解析:君子儒风,方孝孺恪守“谋道不谋食”的儒家理想,与俗儒坚定划清界限;学问渊博,他贯通经史,兼具文学成就与政治抱负;“正学精神”,他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了一个有道德操守、品格高尚的人;“辨疑”精神,他信奉“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迷信书本知识;知行合一,他从不夸夸其谈,以“笃行”践道。历史文人也不吝盛赞,其中明代蔡虚斋誉其为“千载一人”,汤显祖赞其“天地正气”。赵映林感慨道:“方孝孺虽然只活了46年,但他的一生是主张文以载道的一生,是秉持仁义王道的一生,是不惜以身殉道的一生,真正地诠释了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至高境界,他高尚的品质和对信仰的坚守,的确令人钦佩!”
赵映林认为,方孝孺不应仅是历史符号,更应成为推动地方发展、重塑文化自信的活性基因。对此,他提出了三大打造路径:深耕文化IP,打造“正学书院”“孝孺文化节”等文旅品牌,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跨界联动,推动学术研究与文创开发相结合,如出版漫画版《方孝孺传》及相关影视作品、开发“正学精神”主题研学路线;教育浸润,将“读书种子”精神纳入教材,培养兼具学识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在赵映林看来,方孝孺既是传统的守护者,也是精神文化的践行者。在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下,这份文化遗产注定要从故纸堆中走出,化为宁海的文旅名片、学子的精神灯塔,以及社会治理的智慧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