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体重,国家要管起来。今年两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而在2024年,16个部门联合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体重管理”火速出圈后,“医院开始设立体重门诊”、体重门诊爆满等话题屡上热搜。
“以前总以为胖点顶多是不好看,没想到差点要了命。”温州市民缪先生,摸着明显缩小的腰围感慨道。他的故事并非孤例——温州市疾控中心根据抽样调查的最新统计显示,2024年我市18周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2.51%,肥胖率为10.26%。这意味着,每10名温州成年人中就有3人超重。
肥胖诊疗(专病)中心门诊量较之前提升50%
温州市人民医院设置的全市首个肥胖诊疗(专病)中心,通过多学科生活方式干预、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个人化减重方案,帮助市民科学、安全、健康地管理体重。
据介绍,国家“喊话”减重后,市人民医院肥胖诊疗(专病)中心门诊量较之前提升50%,体重管理等有关咨询量也大幅提升。该中心帮助超重肥胖患者实现3个月平均减重18.9斤,最高减重30.6斤,减重百分比9.66%,一些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显著改善。
该中心为每位患者建立专属健康档案,并根据个体代谢特征量身定制干预方案。“我们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锁定内脏脂肪‘重灾区’,从‘饮食-运动-心理’三个层面诊疗。”该院内分泌科陈雪主任说。
“以前总觉得自己年轻,胖点无所谓,结果体检报告全是‘红灯’!”邓先生今年30岁,身高175cm,体重最高飚至84.7公斤,BMI高达28.3,被确诊脂肪肝、2型糖尿病等多重疾病,夜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更是让他“差点窒息”,遇到情绪低落时,感觉自己随时会“断电”。
邓先生在温州人民医院诊后疾病管理中心多学科生活方式干预小组对他进行指导,营养师为他定制了“火锅也能吃”的个性化健康食谱,运动师设计阶梯燃脂计划,心理咨询师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3个月后,邓先生体重直降23.4斤,BMI回归24.4正常区间,血糖、脂肪肝指标也趋向正常。
中医调理减重半年健康减脂25公斤
在温州市的各大三甲医院,减重门诊已成为肥胖人群寻求健康的重要窗口。其中,温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的肥胖专病门诊以其独特的中医特色优势,吸引了众多患者前来就诊。
据温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管子函介绍,春夏季是肥胖专病门诊的就诊高峰,通常一位医生半天能接诊约30人。
30岁的刘先生便是中医减重的受益者之一。身高1.75米的他,体重曾高达115公斤,肥胖导致他血压、血脂、血糖等多项指标异常,睡眠时还伴有严重的打呼噜问题。为了改善健康状况,他选择入住温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进行中医减重。两周后,他成功减重10公斤。出院后,他坚持定期到医院复诊,继续服用中药,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半年后,他的体重减轻了25公斤,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也恢复了正常,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管子函医师提醒,减重没有捷径,肥胖人群应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配合医疗手段,但是长期的生活方式干预才是减重的关键和长远之计。
专家:减重不是“一锤子买卖”
多位减重专家都表示,减重不是“一锤子买卖”,一周减掉很多斤的理念并不科学。换句话说,医院的减重门诊对超重和肥胖者来说,并非“进门保瘦”,走进这个门诊,只是减重的开始。
“肥胖的原因有很多种,减重只是一个结果,在此之前要找到原因。”浙大二院营养科主任张片红说,营养科的减肥专科由来已久,“很多肥胖都和饮食结构相关,需要营养治疗。”
根据张片红的观察,到减肥专科就诊的患者集中在20~40多岁人群,“我们一年的门诊就诊量有13000多人,和四五年前相比翻了一倍。”
在浙大二院内分泌科的减肥专科门诊中,近年来,二三十岁的患者人数明显增多。
“减重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像管理慢病一样去管理肥胖,需要长期性。”张片红表示。
“有些人一直在减肥的路上,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调整生活方式。”张片红解释,合理饮食和运动始终是减重的两个重要手段,相较之下,前者可能会更重要,“如果饮食不合理,暴饮暴食,体重很容易上去,当然,有些人会觉得,我吃完去运动,但很多情况下,运动的强度远不能消耗你吃下去的热量,这也是有些人会觉得我在健身、跑步啊,但就是瘦不下去的原因。”
“减重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患者暴瘦,而是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自我管理理念。”张片红说,提到饮食调整,很多人认为改变习惯太难,“其实没那么困难,不需要像网上说的那样戒断碳水或者节食,举例来说,爱吃碳水的可以继续吃碳水,但是可以把白米换成糙米,爱吃红烧肉的也可以继续吃肉,但换成红烧大排。”
减重不是一个结果,而应该逐渐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需要长期坚持,而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是几位减重专科医生的共识。
个人体重管理怎么就成了“国家大事”?
肥胖是一种疾病,腰围大了,体重超了,慢性病就找上门了。
肥胖症,是一种由遗传、内分泌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不仅改变外形,更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部分癌症密切相关,是200余种慢性病的隐形推手。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当前,我国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为19%。
这场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硬核的健康提醒”背后,是我国肥胖问题日益严峻的现实。
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已从2002年的29.9%上升至2018年的50.7%,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也达到19%。有研究预测,如未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将分别攀升至70.5%和31.8%。
曾几何时,中国被称为“瘦子大国”,如今却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
对国家来说,肥胖带来的不仅是医疗压力,更是沉重的经济账。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因超重和肥胖导致的医疗支出将达4180亿元,占全国总医疗支出的21.5%。
正因如此,国家“亲自下场”,推行“体重管理年”行动,倡导科学减重、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在国外,体重管理早已成为国家行动。例如,日本在2008年建立起以腹部肥胖为筛查重点的特定健康检查与保健指导制度,强调政府主导、企业与社区共同参与,现已成为全球肥胖率最低的发达国家之一。
原标题:一起享“瘦”生活
作者:王金杰张晓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