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照团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校长、温州市瓯海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温州市高层次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温州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中央教科所先进实验工作者,国务院西部光盘支教备课组成员,师德故事入选全国新时代师德魅力人物50例,在《人民教育》等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主要著作有《好教育是调理出来的》《带上对联玩偶去旅行——对联启蒙研学案》《儿童立场的教育新样态》。教育感言:让弱的安心,让强的虚心,让不强不弱的开心,让每个人一辈子讲良心。

潘照团带队瓯海区实验二小元旦亲子欢乐跑。

潘照团与他的“导师”团合影

开学典礼,与“兔宝宝”说悄悄话
“学校的垃圾桶太少了,我有时候都不知道该把垃圾扔到哪里。”
因为学生无意间提出的一个问题,上周,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大学城附校”)的“校长研习团”再次出圈。7名研习团学生成员围绕校园垃圾桶设置的位置、数量、款式等问题出谋划策,掀起一股项目化研究热潮。“校长研习团”的幕后推手,正是该校校长潘照团。
从提出匠心独运的“大境脉课程”,到别出心裁的家校共育新模式,再到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顽童”姿态,2015年以来,潘照团凭借教育智慧与炽热情怀获师生家长喜爱,“圈粉无数”。他所带的学校,相继获得浙江省文明校园、浙江省首批现代化学校等荣誉。
“时代先生”的课堂密码:“境脉”的无边界生长
2024年11月15日,大学城附校举行第十届超豪杯数学思维赛颁奖暨范煜辰奖学金捐赠仪式。仪式的主角是2015级毕业生范煜辰。现场,小范同学将自己中考获得的5000元奖金全额捐赠给了母校。早在三年级时,他就在学校开设“小数学家”讲坛,向全校师生讲解鸡兔同笼问题,其上课课件被台湾清华大学教授要走。
2015年,学校组织学生前往温州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参观。起初,老师担心孩子们会感到害怕,没想到一个二年级小女孩参观后,脱口而出:“真想把体内的器官取出来看一看,长什么样,然后洗干净放回去!”这种书本和视频难以给予的真实感,激发了她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这两位学生在大学城附校打造的“大境脉课程”浸润下自由生长。2015年8月,初来大学城附校的潘照团思考:作为温州大学城唯一配备的基础教育学校,如何依托大学城资源创生独特的课程?在温州市首届雁荡学术节上,受华师大学习科学中心主任裴新宁教授有关“境脉学习”的报告启发,他提出并践行“大境脉”课程体系。
“大课程”,指向国家课程,指在课程体系占比最大的国家课程上做大做强关键学科的核心素养;“境课程”指向地方课程,指所处地方的乡土资源、学城资源以及学习产生的各种情境;“脉课程”指向校本课程,指寻找国家地方校本三大课程的脉络,生发、联系、优化,实现校本化改造。
通过走访和调查,潘照团和首任校长陈加仓发现,大学城中每所高校都拥有适宜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扩展学习的场馆和优秀师资,学校附近茶山还有杨梅、瓯柑等农产品,自然资源丰厚。“要让整个大学城成为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资源。”秉着如此理念,学校逐步形成“24品”课程群。其中“24馆”,就是让每个学生小学六年能走进温州大学城五所高校的24个场馆,如人体馆、百草园、发绣馆等各类场馆进行学习体验。
“在儿童的世界里,校园空间‘潜移默化’的教育也很重要。”潘照团说,比如“24画”,就是在校园的艺术走廊挂满二十四幅中外名画,孩子们经过这里就是学习;“24动”,即课间一刻钟玩转各种游戏。“校园内的墙壁让学生彩绘,学校的一角安台钢琴,课间让孩子弹一弹等,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回味一生的记忆。”
与此同时,潘照团也将“境脉学习理论”渗透到教学中。他关注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成长,深入课堂,实践“境脉”,每周亲自上课,每学期上“行政领导力”课堂。同时他深入一线听课指导,鼓励创新教学,借助跨学科资源与表现优势,让不同学科教师走进同一课堂上整合课,实现优质教学的最大化。他还与老师们一起出书,成立教师专业写作共同体。2022年10月,潘照团兼任瓯海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与同事们一起基于“境脉”深化“试错课堂”,2025年又与叶怡妲校长一起带领团队开展“35+5”课堂重构与教学方式变革——探寻教育新样态。其“境脉课堂”经验在市校长论坛、中国大学慕课分享,改革成果获省二等奖,入选省首批教学方式变革行动典型案例。《中国教师报》整版刊登《境脉课堂:为生活而学习》,文章被国家数学课标组组长史宁中教授的文章引用。
“顽童校长”的共情密码:和孩子打成一片
“今有弟子潘照团,人到中年还贪玩。想跟各位学几招,谁有本事谁揭榜……”每学期结业典礼,学校的孩子们都会收到一则“拜师函”。自来到大学城附校,潘照团成了孩子们的“老顽童”学生。
第一个来揭榜的“小师傅”,是一年级学生夏铭韬,为其授艺平衡车。“我们常常在晚饭后,一起从食堂出发到图书馆前,伴着夕阳的余晖,在大理石地面上来回兜圈。”当潘照团骑着平衡车出现在学校报告厅的舞台上,向师傅鞠躬并递上谢师状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此后,潘照团的“师傅”越来越多。学轮滑、学吉他、学尤克里里、学魔方,甚至学长跑,他乐此不疲。
“课间、午间,我在校园里散步,常常有学生跟着我,要和我玩捉迷藏;有时我们还会来场棋艺对抗赛,不论输赢,都很开心。”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倾其一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潘照团说,是打开儿童世界,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而他的“金钥匙”,就是与学生尊重平等的共情交往。
除了向学生拜师,他的“校长午餐会”也备受欢迎。去年5月的一天中午,潘照团早早来到行政楼会议室,等待六年级学生方大佑的演说,并邀请他共进午餐。方同学刚从日本转学而来,当他站在讲台上为校长上起国际教育课时,潘照团认真倾听、适时提问。午餐会结束,方大佑感慨:“和校长共享美食,零距离与校长对话,畅所欲言,这种感觉棒极了。”
2020年11月,大学城附校校史馆开馆。走进馆内,这里除呈现一批历史发展的静态素材之外,还有不少来自学生的私藏品,如外地捡回的贝壳、昆虫标本采集等。在潘照团看来,新生的校史馆应该是动态的、有生命力的,要赋予每个学生公平、专属的VIP体验。“它可以演化出很多‘私博体’,如把校园里的石头让学生预订,好的作品请师傅刻录上去;也可以把学校的室外风雨图书架让学生承包,供他流动私有图书……”潘照团的“儿童教育情怀”,不仅把孩子放在最中央,更让孩子走在最前端。
“星探校长”的家校密码:请家长老师进学校
学校周边拥有丰富的大学资源,家长大多是高校教授,面对这些得天独厚的“境脉”资源,潘照团就像一名“星探”,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借助“家长教师”,开创家校共育新局面。
2020年4月的一个清晨,三年级学生冯元博发现,校长信箱经过疫情下的漫长暑假,成了鸟儿进出的巢穴。这个“铁皮鸟巢”瞬间成了全校学生的网红打卡点。在与孩子们共同开展护鸟主题项目化学习活动时,他通过“真人图书馆”,邀请温州大学鸟类专家来校,零距离指导学生开展鸟类主题研究。
2022年,二年级学生发现疫情之下温州餐饮业“天一角”停业了。潘照团鼓励孩子们开展《拯救“天一角”寻迹温州名小吃》项目化学习活动,走街串巷,寻访调研,制作名小吃,并在六一节联名写信给来校慰问的瓯海区政协主席,把项目化学习与社会性交往融合在一起。
这些都是大学城附校项目化“家学周”的缩影。2017年,潘照团打破“高校家长只授课自己孩子所在班级”的常规模式,突破空间限制,启动“家学周”活动。学校将各类家学课堂固定在一周5个半天进行,交由家长授课。2021年,潘照团在此基础上将零散的项目化学习与“家学周”整合,拿出整整一周时间让学生不背书包上学,围绕真实问题,开展合作探究。
“有了项目任务,家校沟通与共建会更加深入,成效也更直接。”潘照团表示,每个年段都有自己的项目特色,在实施过程中不仅有教师的指导,更有家长的支持。为了让家长资源能够快速与学生学习对接,他还组建了“家长智囊团”,建立“真人图书馆”等学习平台。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为教育教学赋能,潘照团还发起了一场“场域革命”。去年,他在校内开辟“天然博艺馆”,把校园墙壁贡献出来,展示家长版的艺术大师作品,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艺术的魅力。在瓯海区第二实验小学,潘照团挖掘“爸爸的力量”,建立“一鸣学生接送等候区”“小鹏汽车体验馆”等,让孩子们感受企业文化。“‘家校社合一’要从简单的协同,走向志趣的谐同,建立联盟,形成自助资源库,实现家学或社区资源自助的便捷与可能。”潘照团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