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宁波牛奶集团:自主育种 “奶罐子”跑出“加速度”

日期:2025-03-30来源:宁波大学研究生院作者:宁波旅游景点排名前十名

每天清晨5时,位于慈溪的宁波市牛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牛奶集团”)第十八牧场内,几千头奶牛有序步入挤奶区;6时,冷链运输车队满载着生牛乳,启程驶向该公司位于江北的乳制品加工厂;7时,技术人员对运抵的原料奶进行质量检测,合格乳源进入全自动流水线,被加工成“涌优”品牌牛奶、酸奶等产品;9时,包装成箱的乳制品“登上”136辆冷藏车,由700余名送奶工分送给千家万户……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家创立于1963年的老牌乳企——宁波牛奶集团,其销售网络已覆盖浙江省各地级市。

“尽管公司乳业板块的员工数量在逐步精减,但效益持续稳健增长。”该公司副总经理廉立伟说,去年,公司乳制品产量达3.6万吨,销售额接近9亿元,盈利超过1亿元,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华东前列。

其中,最大的“法宝”是科技攻关。

“以往,我们依赖增加奶牛数量来提升养殖效益,而现在,我们的工作重心是提高奶牛的单产量。”廉立伟说,自2019年起,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推动下,依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和我市畜牧兽医专家的技术指导,公司投入300多万元开展胚胎移植技术的研发攻关。

这项被誉为“家畜繁殖第二次革命”的生物技术,曾因技术力量薄弱、受胎率低等难题,长期未能实现产业化突破。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宁波牛奶集团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胚胎移植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使宁波优秀奶牛核心种群繁育步入“快车道”。

“早些年,我们的奶牛和冻精长期依赖进口,甚至只能选取特定国家和地区的品种。”廉立伟说,“近五年来,我们持续筛选优质基因进行胚胎移植,成功攻克了这项‘卡脖子’技术,对国外冻精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

目前,第十八牧场的4000多头奶牛中,有四分之一是通过胚胎移植技术繁育的,第二批经此技术繁育的奶牛已开始产奶。这些通过胚胎移植技术繁育的奶牛,其单产量提高了约40%,达到每年每头14吨,且牛奶中的各项营养成分均优于普通牛奶。

“奶牛品质提升了,我们的产品品质自然也要更上一层楼。”廉立伟补充道,今年,公司所有乳制品的每百毫升蛋白质含量最低要求比原先提升0.2克。

技术改造是另一个“法宝”。

在奶牛养殖环节,近年来,第十八牧场投入300余万元推进种业提升改造项目,更新了饲料精准控制系统软硬件、牧场数字化监控系统、饲料粉尘处理系统和牛号识别系统等设备,还引进了德国Urban公司的犊牛自动饲喂系统。

如今的第十八牧场,处处洋溢着“科技感”和“未来感”:先进设备能精准识别每头牛犊的电子耳标,为其提供恰到好处的奶量;能记忆它们的吸奶节奏与速度,调节适宜的奶流量;能自动记录喝奶量、时间及次数,并根据相关参数评估其健康状况。

“这不仅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还有效降低了牛犊腹泻、肺炎等疾病的发病率,更确保了牛奶的纯净与新鲜。”第十八牧场负责人吴振华边演示边向记者介绍,“我们只需在全自动流水线控制屏上设定好参数,并倒入专用奶粉,牧场就能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

在乳制品加工厂内,原先的生产流水线是半自动化、模块化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工操作;现在,流水线已实现除装箱外的全自动化生产。“针对玻璃瓶装产品生产线,我们还引进了两台机械臂。”廉立伟说,“目前,我们的产能可达到每小时2万瓶。”

这些年,宁波牛奶集团陆续获评浙江省老字号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宁波市引领乡村振兴10强农业龙头企业等称号。

如今,宁波牛奶集团正致力于创建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江北区洪大路沿线,一座高约90米的现代农业产业综合生产大楼正在拔地而起,建成后将成为周边地区最高的建筑。

向科学要效益,以技术提效率。宁波牛奶集团正端稳宁波人的“奶罐子”,在农业现代化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宁波日报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佳辉 通讯员 方舟 范文颖 田哲

专家点评

宁波牛奶集团以胚胎移植技术为突破口,攻克奶牛育种“卡脖子”难题,显著提升单产与乳品质量,其实践既推动了传统畜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凸显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产业竞争力的重塑价值。未来,我市将持续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畜禽养殖场构建“良种+智能+绿色”可持续发展体系,通过人工智能应用、种质资源创新等关键技术攻关,加速全产业链数字化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科技动能。(宁波市农机畜牧中心副主任鲍伟华)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