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俊
在我国广袤的农村,每年有近30万人因毒蛇咬伤而命悬一线。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抗蛇毒血清治疗,这种疗法是目前唯一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成本高昂,药剂不稳定。如何开发一种既高效又稳定的抗蛇毒血清?在宁海,浙江健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进行深入研究,有望为抗蛇毒治疗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政企携手孵化“救命药”项目?
眼镜蛇张开大嘴,两颗毒牙深深咬进人体,不到1秒钟,就可以注入几十毫克蛇毒。若得不到及时医治,2个小时就会造成局部坏死,甚至伤者死亡。“被毒蛇咬伤后,抗蛇毒血清成为拯救患者生命的最后手段。”陈铠浥博士是健博生物抗蛇毒血清项目研发负责人,他的电脑里,存着很多因被毒蛇咬伤而致残的患者照片:“伤者很多都是农民工,有的人为了保命,只能截肢。”
抗蛇毒血清被誉为“救命药”,却常常处于“药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是抗蛇毒血清的生产过程漫长,最快要9个月,技术要求高、监管严格,但是,药剂有效期仅3年甚至更短。“这意味着生产成本高昂,利润却微薄,生产缺口巨大。”陈铠浥介绍,目前,全国仅有一家企业生产抗蛇毒血清,导致医院时常配备不足。
浙江健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预计年产10万人份精制多价冻干抗蛇毒血清项目应运而生。这一项目能顺利推进,离不开宁海县政府和专业团队的携手努力。
时间追溯到2016年,当年,健博生物落户宁波生物产业园。为保障其研发项目,县政府从人才帮扶入手,通过“甬江人才工程项目”等,成功引进知名国际蛇毒毒理学家陈铠浥等专家,还成立服务专班,提供程序审批等全流程加速服务。
在政府全方位支持下,一支50人的健博生物“跨界天团”迅速组建。团队成员涵盖养蛇采毒专家、免疫学家、生物医药学家和生产工程师等,他们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以“土办法+黑科技”跨领域紧密协作。
一场承载着蛇伤患者希望的研发活动随即展开。
无需冷藏的“生命之光”诞生
据我国蛇咬伤数据统计,每10名伤者中,仅有不到4人能在黄金时间内用上抗蛇毒血清,偏远?山区的急救响应时间更是长达12小时?,远远超过了理想的2小时救治窗口期。
救治不及时的症结何在?陈铠浥介绍,过去,抗蛇毒血清就像“冰柜里的娇贵公主”,因为保存条件极为苛刻,必须全程冷藏。这导致其在山区运输时,要克服路途遥远、路况复杂等难题。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健博生物的新药——可常温保存的冻干抗蛇毒药剂,现在已进入临床阶段。这项突破性成果意味着,“救命药”将不再受限于冷藏条件,产品甚至能轻松装进野外工作者的急救包中,实现触手可及。
除了极佳的稳定性,冻干抗蛇毒药剂的质量也有较大突破,超越了《中国药典》对于该品类药剂的标准。比如,不含防腐剂且高标准的纯度、低含量的聚合物降低了药物在人体治疗中引发的过敏反应风险;产品收率等关键生产指标的提升,让同样的原材料能产出更多药品,提高了生产效率。“超国标的质量标准,让我们更有底气面对市场。”陈铠浥说。
目前,健博生物已累计申请专利5项,筑起了稳固的技术壁垒,巩固了其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
构建东南亚蛇伤防治网络
中国蛇类资源丰富,全域均有蛇的分布,已发现蛇类330多种,毒蛇超过110种,但常见的只有9种陆生毒蛇,常分布于南方各地。随着我国生态改善,蛇伤比例逐年增多。目前,我国仅有4种抗蛇毒血清,健博生物研发的6种抗蛇毒血清弥补了该领域的短板,可以涵盖95%以上陆生毒蛇咬伤。
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健博生物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公司积极与东盟各国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东南亚全球热带蛇伤防治网络。陈铠浥表示,公司希望在蛇咬伤课题上,携手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前进,与东南亚国家联合研发抗蛇毒血清,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其冻干型血清能在45℃环境下保持活性,这一特性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紧急情况时,成为关键物资保障。
从东海之滨的实验室到南海之滨的乡村卫生站,从核心技术的艰难攻关到挽救生命的温暖瞬间,健博生物始终坚守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科技的执着追求。在政企协同的创新范式下,健博生物将继续以“为每一条生命争取黄金时间”为信念,在生物医药的浩瀚蓝海中破浪前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