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甬派客户端记者 徐丽敏
春风拂面,阳光明媚。
4月1日早上8时20分,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项目发起人孙嘉怿从海曙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出发,前往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
她要去赴一场约定,与章水镇中心小学101班的9名新入队少先队员一起为无名烈士墓碑描红。
进入章水镇,人渐多。部队、学校、街道社区等单位人员怀着崇敬之情,陆续来到陵园缅怀那些为国家和人民英勇献身的烈士们。
陵园内,青山环绕,翠柏挺拔,一方方烈士墓静静地掩映在这片庄严肃穆的土地上。在一方五圆烈士墓区前,孙嘉怿耐心地给孩子们示范起来,一边细致地为墓碑上的字迹描红,一边轻声与孩子们交流。
“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要为烈士墓碑描红吗?”“你们知道烈士墓碑上的字为什么是红色的吗?”“你们认识哪些烈士啊?”……
“是用鲜血染红的”“我知道刘胡兰烈士”……孩子们稚嫩地回答着。虽然有些问题他们还不懂,但他们知道什么是烈士。
“烈士是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的人,在烈士陵园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是一件光荣而有意义的事情。”彭艺昕同学说。
烈士或许“无名”,却从未被忘记。“最好的传承,是能够让孩子们有机会参与进来,比如为烈士描红、擦拭墓碑等,希望从小就能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小小的红色种子。”孙嘉怿说。

结束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之行,孙嘉怿无缝衔接与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学生的约定。途中,望着车窗外草木蔓发,孙嘉怿不禁感叹:“因为为烈士寻亲,海曙的每个角落我几乎都走遍了。”
中午12时,孙嘉怿如约到达宁波工程学院,她和同学们乘坐大巴一同前往北仑柴桥烈士墓。“这是我连续第三年在清明期间和学校学生们为烈士墓碑描红,前两年一起去了大榭烈士陵园。”孙嘉怿告诉记者,今年去的柴桥烈士墓,自己很早之前就来过这里找烈士。

坐在车里,孙嘉怿几乎没有停歇,要么手指快速地敲打着手机屏幕,要么通过语音沟通烈士寻亲的相关事宜。忙,是孙嘉怿的常态。
“为烈士寻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翻阅浩如烟海的史料,仔细分析每一条线索,再去实地排摸,中间还有大量的沟通工作。”难,被孙嘉怿一语带过。
她也打趣道,“什么时候能休息休息。”即便如此,她的脚步从未停下,在追寻烈士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道路上一直坚定前行。如孙嘉怿所言,自己并不是孤身前行,而是与400多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同行。
“孙老师有一个400多位志愿者的群,大家有线索都会和她说,一起配合帮助烈士寻亲。”大四学生胡鹏飞是一名退役军人大学生,也是“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团队成员。
胡鹏飞告诉记者,自己是2023年成为孙嘉怿团队的一员。那时,自己退役复学不久,通过参加大榭烈士陵园活动正式认识孙嘉怿。“当时感觉这一活动很有意义,同时被孙老师的事迹感染,就主动要了孙老师的联系方式。”胡鹏飞说。
整理烈士信息、陪同烈士家属祭扫……学业之外,胡鹏飞成了孙嘉怿的得力帮手。他还组建了“青心寻红”实践调研团,在寒暑假走访慰问宁波籍烈士家属。“做这些事情,很有获得感和成就感。”胡鹏飞坦言。
去年,大三学生沈依彤也加入了孙嘉怿的团队,发挥所长运营团队微信公众号。在整理发布烈士信息的过程中,她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沈依彤说:“就算以后毕业了,我还是想在团队里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暖阳高照,山脚下,学生们安静地为烈士墓碑描红,约一个半小时后,50余座烈士墓碑的字迹更加耀眼。临走前,孙嘉怿还用手机拍下之前寻亲的烈士墓碑,准备发给烈士家属。
“我们会一直延续这项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悟先辈精神,提升爱国情怀。”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辅导员燕之涵说。走出课堂,给学生上一堂入心的思政课。这也是孙嘉怿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