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浙江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公布了《浙江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根据《行动方案》,“到2027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至13%左右。”
01 一笔大账
社会物流成本又称宏观物流成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为消除时间和空间障碍而发生的有价值的商品运动和静止行为所耗费的成本开支总额。
为什么要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助于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2024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去年以来,浙江便在积极编制《浙江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直到正式发布。
从国家到浙江,高度重视降全社会物流成本,背后有一笔不得不算的经济大账。
从国家层面来看,近年来,中国社会物流成本水平总体保持下降态势。根据《人民日报》公开报道,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12年的18%下降到2023年的14.4%,即每创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费用,从18元降至14.4元。到2024年,这一比重持续降至14.1元。
从浙江来看,近年来,浙江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15年的15.72%降至2024年的13.52%、低于全国0.58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浙江每创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费用从15.72元下降到13.52元、每创造100元GDP所耗费的物流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8元。
以2024年为例,浙江省GDP是90131亿元,如果物流费用占比下降1个百分点,将节省全省社会物流成本超过900亿元。
也就是说,一方面,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可以释放巨大的经济能量;另一方面,从物流全链条解构来看,中国乃至浙江全社会物流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
为什么这么说?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率为8.7%,德国为7.1%,均远低于中国当前14%-15%的水平。
尽管浙江的水平低于全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同样有着较大下降空间。
02 六大重点
根据《行动方案》,浙江降物流成本,主要聚焦六大成本:制度性降本、网络性降本、结构性降本、行业性降本、技术性降本和要素性降本。
重点聚焦六大降本行动,浙江将采取22条举措、103个具体政策点。
具体来看,物流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集中在“用地缺”“行路难”“费用贵”。
围绕“用地缺”,此次《行动方案》进行了较大的突破:针对制约物流企业发展的亩均税收要求高的问题,《行动方案》里提到,“全面实施物流项目‘标准地’改革”,把物流项目从“亩均论英雄”考核中脱离出来。
正如发布会现场,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寸土寸金,更要寸土生金,让土地为实体经济‘造血’,而非为考核‘填数’,降低物流企业运营压力。”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也明确表示,2025年至2027年,力争新供应物流仓储用地10000亩以上,如物流项目用地确有需求,将做到“应保尽保”。
“通行难”,也是一个反映较为集中的老问题,主要是货车进城限制比较多、跨境通关效率不够高等问题。
对此,浙江将放宽城市物流车辆通行限制,允许轻型封闭式货车自由通行,让“最后一公里”不再卡壳;推动宁波舟山港“24小时预约通关”,对高时效货物优先查验,实现跨境电商的包裹“即到即飞”。
同时,货车司机普遍吐槽的“空车”问题,《行动方案》也给出了积极回应,“鼓励供应链链主企业、物流行业龙头企业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的车、货、仓等资源集成共享”。直击当前运输返程空载痛点——“空车虽然跑得快,不如满载更加实在”。
还有“费用贵”问题。围绕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浙江将加大力度服务广大企业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等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运费贷”“仓单质押”等金融产品,让“真金白银”流向企业。
同时,围绕企业关心的进一步加大税费减免力度等诉求,《行动方案》当中提出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减税政策,同时积极争取铁路运价下浮、优化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等,让物流企业跑出“性价比”。
需要说明的是,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要统筹“降成本” 和“提质效”。“降成本”就是降低因物流全链条中的衔接不畅、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导致的隐形成本,不是简单降低运输成本,也不是压缩物流企业的合理利润,更不是影响物流从业人员的收入。
“提质效”就是通过推动物流与先进制造、现代商贸、现代农业等产业融合和供应链组织创新,尽可能压缩低效无效物流环节,促进全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正如涌金君在发布会现场听到:物流降成本不是“数字游戏”,更不是在货主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在企业和员工之间搞“零和博弈”,而是实打实的“幸福账本”,让物流的“堵点”变“亮点”,助力企业轻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