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人不喜欢这种苦味,第一次尝试的人甚至反问‘是不是还没熟透?’但这恰恰就是瓯柑最独特的地方。”温州丰甘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益丰道出了柑橘产业的发展困境。
千百年前的“贡品”瓯柑,如何在Z时代让年轻人“上头”?这是金益丰等新农人正积极探索的时代命题。
让年轻人也爱上瓯柑
南宋永嘉太守韩彦直不会想到,他在《永嘉橘录》记载的“糖熬柑橘”药橘技艺,会在Z时代被重新解构。
在金益丰的实验室里,他的研发团队正制作瓯柑蜜炼配方。橘络撕裂时迸发的清冽回甘,通过低温冷榨技术,与冰糖“共舞”,让苦味苷在热反应中转化出太妃糖般的深邃——既保留轻微苦味回甘,又规避了传统蜜炼的甜腻感。
“要让年轻人像喜欢咖啡那样爱上瓯柑。”金益丰说,年轻人不是不能“吃苦”,而是讨厌苦得“乏味”。
瓯柑蜜炼满足了当代的饮食文化,“不仅迎合了当代饮食文化的需求,还激发了年轻一代的创意,比如将其添加到咖啡、巧克力或糕点中,创造出独特的风味。”金益丰说,凭借独特风味,瓯柑蜜炼打开了外地市场,客户遍布武汉、北京、上海等地。
基于瓯柑“药食同源”的特性,金益丰及其团队还推出了瓯柑姜茶,将瓯柑青壳干燥陈化后,填入九蒸九晒温州本地老干姜及甘草,制成瓯柑姜茶,契合年轻人“保温杯里泡枸杞”的朋克养生潮流。
这场味觉革命不断蔓延:山姆上新瓯柑复合果汁,收获好评不断;本地奶茶店“巨豹堂”推出的7元爆汁瓯柑,销量百千杯;草本茶饮“承尚医”将瓯柑蜜汁与奶茶碰撞,这款“喝不胖的东方拿铁”成为招牌。更有年轻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对“瓯柑苦度”展开讨论,让“吃苦”变成社交货币。
这种破圈逻辑重构了瓯柑文化。正如金益丰所言,瓯柑需要的,或许不是变得更甜,而是找到那个能让00后愿意拍照发小红书的“苦”得有趣的瞬间。
吃瓯柑酥听瓯越故事
瓯柑表皮的凹凸纹理纤毫毕现,内馅注入瓯柑果皮与汁水,咬下瞬间酥脆与Q弹在舌尖掀起风暴,清冽回甘与蜜香交织成味觉交响乐……在社交平台,一则题为“瓯!柑柑好”的中式糕点宣传视频火爆网络,点击量破10万,带动瓯柑酥日销30余个。
这则视频出自永嘉的95后糕点师陈源源之手,2023年11月份,她应瓯柑文化节之邀,首次制作瓯柑酥。
“传统糕点太甜腻,年轻人需要更轻盈的表达。”她耗时一周进行研发,通过米塑工艺塑造以假乱真的瓯柑外形,用瓯柑青皮碎入酥皮增添清香,一套流程下来需要一个多小时。
陈源源的付出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回报,首批制作的1000份瓯柑酥在文化节当天售罄。
“瓯柑还能做糕点,做得跟真的一样!”瓯柑酥的爆红让陈源源始料未及:就在刚刚她收到外地茶馆复购800枚的订单,来自温州的瓯柑酥已成为他们的招牌;汉服爱好者将其列为“宋韵茶席”必选,温州的本地企业把它作为伴手礼,
最令她感动的是,许多温州华侨通过视频找到店铺,“吃着瓯柑酥给海外孩子讲瓯越故事”的留言,让这款糕点成了跨越重洋的乡愁载体。
“这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让传统在年轻语境里重新生长。”陈源源说,就像瓯柑在霜降后会更甜,传统产品也需要经历时代的淬炼。
打造“市果”宣传温州
如今,瓯柑系列加工产品逐步得到市场认可,先后荣获瓯海十佳特色文旅商品、温州特色产品伴手礼、浙江优秀旅游商品,浙江农博会新产品金奖、中国(杭州)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入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
其中,柑儿文、瓯柑饼和瓯柑陈皮3款产品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政府慰问、商务馈赠的温州特色礼品。
着眼未来,市政协委员、浙江森马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南云建议将瓯柑打造成为“市果”以推进地方特色农业发展。
她建议,通过设立瓯柑为“市果”,让瓯柑作为城市礼品、名特产来礼仪交邦,通过“市果”更好地宣传温州。同时,要重视瓯柑产业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育瓯柑经济价值,来推动地方特色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特色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她还呼吁温州相关职能部门,实施瓯柑全产业链建设工程,挖掘与旅游、文化、艺术、城市纪念品等方面的充分融合,并借此契机大力推动瓯柑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瓯柑产业模式,为地方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做出示范带头作用,发展温州的“瓯柑经济”。
原标题:“苦”得有趣,让瓯柑更“回味”
记者许雅晶实习生徐千禾夏心遥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