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75年后,烈士家书“重生”返乡

日期:2025-04-03来源:浙江工商大学作者:浙江衢州

  浙江在线4月3日讯(记者 竺佳 贺元凯 通讯员 王轶群)“来信奉收,所命返事,刻未能如愿。我觉有家信来家,亦如同我之回来一样……”清明前夕,河南许昌85岁老人袁秋霞颤抖着接过一封泛黄的家书,听着宁波财经学院“我为烈士修遗物”大学生志愿者黄裕彤用清亮铿锵的声音念出她父亲袁松鹤烈士留给家人的书信,不禁潸然泪下。

  这封跨越75年光阴、辗转新疆、浙江、河南三地的烈士遗书,在宁波财经学院师生手中得以“重生”,不仅缝合了岁月的裂痕,更串联起一场横跨时空的信仰传承,而我们也有幸成为了这场遗书“重生”之旅的见证者。

  实验室里修复书信

  “我为烈士修遗物”的成员更迭,始终由大学生接力。6年前的一次暑期实践中,宁波财经学院的学生发现烈士遗物濒临损毁,修复之路自此代代延续。6年间,160余件红色文物在一届届学生手中重获新生。

  去年9月30日,中国烈士纪念日,“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项目发起人孙嘉怿来到宁波财经学院,从新疆哈密烈士陵园带来了7件属于烈士袁松鹤的遗物,希望“我为烈士修遗物”团队能对包括烈士证明、贺年卡、书信等遗物进行修复。从那时起,他们开始了这项修复工作。

曹明(右二)带领学生在修复烈士家书。 通讯员 张培坚 摄

  曹明,材料学博士、宁波财经学院文化遗产专业教师,曾参与汉阳陵陶俑、西安唐皇城墙遗址等重大文物保护项目,如今是“我为烈士修遗物”团队的指导老师。

  在宁波财经学院的实验室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袁松鹤烈士在牺牲前写给家人的一封书信。穿上曹老师递过来的白大褂,我们站在修复台前,近距离观察这封饱经沧桑的书信,心情瞬间变得肃穆起来。书信经过岁月的洗礼,纸张已经变得薄如蝉翼。我们努力辨认字迹,发现中间的裂痕似乎是将“请转告勿虑。父亲在许医院休养数月,现在身体还原否?”这句话断成两半。纸张的角落已经皱起,还有几个霉点。

  看到破损严重的样子,我们有些不知所措,担心触碰会对它造成二次伤害。大概是看出了我们的紧张情绪,曹明说:“我们先把它放到纤维测定仪里检查一下信纸的成分。”在实验室显微镜下,我们发现纸张的材质跟雁皮纸结构相似。曹明说:“补纸必须找到相同经纬密度的材料。这种纸学校里没有,我得打几个电话去找一找,改天再补。”

  回家后我们做了功课,雁皮纸是中国传统手工纸的一种,以雁皮树的树皮为原料制成,具有薄而坚韧、半生熟的特性。曹明告诉我们,找到雁皮纸不难,难的是要找到和那封信纸制作年代相似的雁皮纸。

  在等待的时间里,曹明先后向全国多地的文博单位发出求助,但均回复没有类似纸张。实验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学生们轮流用显微镜比对各地寻来的纸样。我们也跟着曹明穿梭在宁波的深巷里,在古玩市场、旧书摊前寻找旧纸。转机在1月底出现了!电话那头,曹老师难掩激动:“湖北博物馆有年代相似的雁皮纸!”

  收到湖北博物馆寄来的雁皮纸后,我们赶到宁波财经学院。曹明和学生已经开始采用纸浆修复法修缮书信。在灯光下,大家拿着软毛笔沾水小心翼翼地将信纸角落抹平。雁皮纸紧紧贴在信纸背面,凝结成蝉翼般的支撑网,既保留了岁月沧桑的肌理,又让脆化的纸张重新挺括。

  AI助力辨析文字

  曹明问我们要不要上手试一试,犹豫半天我们还是婉拒了。这封书信太过珍贵,我们可不敢拿它练手。于是,曹明交给我们另一项任务,泛黄的信笺上因为墨迹洇染,文字难以辨认,他说:“你们看一下,能不能认出这几个是什么字?”

  我们把脑袋凑近,努力辨认:“松乔在北岩久大(一团模糊)行,他的(一团模糊)况,请告梗概为要。”几个学生也围了过来,大家一起挤在书信前热烈讨论。

  “松乔会不会是个人名?北岩久大又是什么东西?”

  “应该是,大什么行。”

  “我看这个字像是草字头的。”

  “什么字是草字头的,又能和大什么行连起来?”一时间众说纷纭,我们也完全摸不着头绪。

  这份困惑一直萦绕在我们心头,后来还是AI帮了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深度求索”AI大模型上线后,大家上传书信扫描件,让AI结合历史背景解析:“大什么行”中的“菸”为“烟”异体字,推断为解放战争时期的烟草商行名称。太好了,谜团终于解开!所以这句话就是:“松乔在北岩久大烟行,他的近况,请告梗概为要。”

  就这样,在一字一句的修复里,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通道,与75年前浴血奋战的年轻人“相遇”。通过修复的7件遗物,我们一点点拼凑出了袁松鹤烈士的生平:他生于1921年,河南许昌人。牺牲前,任解放军一野16师46团1营1连连长。1950年4月,在新疆哈密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

  他在书信的末尾写道:“我们就向新疆开拔,我异常的好,请勿念。古历十二月十八日。我抵新后再告慰。”根据查询日历后我们发现,家书上写的古历十二月十八日,正是1950年2月4日,而袁松鹤牺牲时间为1950年4月8日。

  窗外的玉兰花正被春风吹落,洁白花瓣飘进实验室,轻轻落在被保护在玻璃下的信纸上。来自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三女生黄裕彤轻轻拈起落下的花瓣,突然哽咽着说:“我仿佛看见袁松鹤烈士在烛灯下低头写信的模样。”她还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从这些信件、证书的背后,我仿佛能感受到烈士英勇无畏的精神。能够用自己学到的修复知识、技能去帮助烈士家属,让我毕生难忘。”

  千里包车送家书

  3月中旬,我们终于完成了修复工作。学校决定在清明前夕启程前往河南许昌,将这7件红色文书送还给袁松鹤烈士的家人。

  由于烈士家人并没有居住在许昌市区,如果乘坐高铁或者飞机,落地后还要再换成其他交通工具,担心在运输途中对遗物会造成二次伤害,因此我们决定包车前往。

  宁波距离许昌1000公里,包车前往需十几个小时。途中,曹明望着窗外飞掠的风景轻声道:“这些年我多次担任‘人肉快递’,但这次跨越千里的许昌之行最特别。”大巴车内,装有遗物的纸箱被安全带固定在座椅上,像一位沉睡的归人。

  3月17日,我们随曹明团队走进许昌袁庄村时,袁家老宅已被四代人挤满。烈士的女儿袁秋霞接过我们送上的书信,紧紧贴在胸口,仿佛要透过这封信拥抱永远定格青春年华里的父亲。

袁松鹤烈士的妹妹袁爱香(右二)和记者(右一)聊烈士往事。 通讯员 张培坚 摄

  几十年来,袁家四代人一直在寻找袁松鹤的消息。袁爱香是袁松鹤的妹妹。站在斑驳的土墙下,袁爱香讲述了袁家四代人的寻人之路:解放前,袁松鹤回家时带着几名战友,全家连夜借粮才凑出一顿晚饭。母亲含泪责备儿子不该带外人回家,袁松鹤却安慰说:“将来解放了,日子就会好起来。”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

  袁松鹤的母亲临终前仍在自责:“狠心的儿啊,到现在也没有个信。埋在哪里了,大家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妻子王荷香临终仍叮嘱外孙“找到姥爷”。2021年,袁爱香在中华英烈网上找到哥哥袁松鹤的名字,在家属陪同下奔赴哈密烈士陵园。面对英名墙上“袁松鹤”三字,她恸哭失声:“终于找到哥哥了。”

  听袁爱香老人的讲述,我们也忍不住鼻子发酸,默默地躲到一旁擦起了眼泪。“‘公家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家里的事儿再大也是小事,你出去干革命,别想着回家’。这是爷爷对爸爸说的话,爸爸出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袁秋霞紧紧拉着我的手,用河南方言一字一句地跟我们说。怕我们听不懂,老人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在场的几个女同学和我们一样,不由地湿润了眼眶,“修复这些遗物时,我们仿佛能感受到烈士的呼吸。”黄裕彤说。一阵春风掠过院落,院子里杏花开得灼灼,杏花瓣随风簌簌飘落,沙沙声如低语,像是烈士穿越时空的回应。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