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何飞燕通讯员赵灵聪
“自从社区开设书法课程后,我一有时间就来跟着老师练习,技艺进步了很多。”近日,松竹社区居民杨芸跟着老师练习书法,对社区提供的免费课程,她直呼社区考虑很周到。
松竹社区以文化惠民为支点,创新打造了“线上+线下”全龄段公益课程体系,通过“喜乐缑城”数字化平台重塑社区服务,实现了文化服务从“单向输送”向“全民共创”的转变,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松竹社区依托“互联网+社区服务”思维,将书法、电吹管、脊柱健康筛查、少儿跆拳道等8项公益课程全面接入“喜乐缑城”微信小程序。居民可以随时查阅课表、一键报名,还能通过参与课程积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种“指尖上的文化超市”模式,不仅破解了传统社区服务供需错配、参与度低的难题,更以数字化手段激活了居民的自治热情。
松竹社区还建立了一套积分激励制度,居民参与课程学习、担任志愿教师,均可获得社区贡献值,形成了“学习—服务—回馈”良性闭环。古风仪态课学员变身社区文化宣传员,跆拳道少年组成为反诈知识宣讲队,这些案例印证了文化资源向治理效能转化的新路径。“当八段锦课堂的养生知识通过学员传播到家庭微信群,当书法课作品变成楼栋文化墙的装饰,文化课程就成了凝聚社区共识的纽带。”松竹社区党委书记葛丹微表示。
在这项创新实践的背后,松竹社区积极搭建沟通桥梁,与多方机构紧密对接,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在智慧社区建设的框架下深度融合、协同发力,迸发出强大的发展活力。而第三方机构依托大数据分析优化课程设置,共同构建起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新模式。值得关注的是,课程衍生的书画、舞蹈、乐器演奏作品,正通过小程序生成“线上文化社区”,打造永不落幕的邻里文化空间。
“社区还计划增设非遗手作、代际共学等特色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种类,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通过不断完善‘15分钟文化生活圈’,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真正将文化生活融入居民的日常,成为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载体。”葛丹微表示,社区的这一创新实践,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