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面上还有不少调味品在包装上出现“零添加”字样。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5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修改单,明确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误导性用语,并要求强制标示致敏物质。
新国标带来的诸多变化与大家息息相关,市民陈女士拨打88817097咨询食品标签到底怎么看,哪些内容需要重视,为此,记者采访了温州市营养师协会会长、一级公共营养师郑一春,请他给支招如何避坑。
营养素从“1+4”扩展为“1+6”
新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强制标示的营养素范围由“1+4”扩展为“1+6”,即在原有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的基础上增加饱和脂肪(酸)和糖。
新标准未直接规定每日摄入限量,但要求明确标示具体含量及营养素参考值(NRV%),并通过警示语“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提示控制摄入量。那么营养素参考值(NRV%)到底是什么?其基准值又分别是多少?
郑一春表示,NRV%是表示食品中每100克或每份所含营养素占健康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量的百分比。其能帮助消费者快速评估食品中营养素的含量,辅助选择更健康的食物。计算公式为NRV%=(食品中某营养素含量/该营养素每日推荐摄入量)×100%。
以纯牛奶为例,某品牌一盒250毫升的纯牛奶,通过营养成分表可以看出这款牛奶每100毫升含钙100毫克,那么这盒牛奶便有250毫克的钙。正常成年人一天需要800毫克的钙,按照公式NRV%=(100毫克/800毫克)×100%=12.5%,四舍五入就是13%。
NRV%的基准值基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制定,常见基准值为蛋白质60克、脂肪≤60克、碳水化合物300克、钠2000毫克(约5克盐)、饱和脂肪≤20克、糖≤50克。不过,这个参考值适用于健康成人每日2000千卡能量需求,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根据实际需求调整。
为什么特别强调饱和脂肪(酸)?郑一春解释,因为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对健康有较大影响。其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还与肥胖有一定相关性。但调查显示,我国近70%的居民未意识到饱和脂肪(酸)的危害,新国标通过强制标示强化公众认知,推动“三减”健康行动,从而更好地控制体重。
临保期食品可以购买
新国标对保质期标示的核心进行了调整,引入保存期。保存期跟保质期到底有何不同?
保质期是指食品在标签规定条件下保持最佳品质的期限,如口感、风味,超过后可能口感变差但未必变质,仍可食用但需结合感官判断。
保存期是食品生产者自愿标示的“最后安全食用截止日期”,超过该日期后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不可食用。
郑一春表示,保存期通常长于保质期,其能帮助消费者明确食品的安全期限,即使超过保质期,只要在保存期内且储存条件符合要求,仍可安全食用。鼓励消费者合理利用临期食品,而非直接丢弃。
不少商家设有临保期商品折扣专区,这些产品能不能购买?临保期食品指临近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其“临界期”根据保质期长短按行业惯例界定:保质期≥1年,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半年≤保质期<1年,临界期为到期前30天。90天≤保质期<半年,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30天≤保质期<90天,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10天≤保质期<30天,临界期为到期前2天。保质期<10天,临界期为到期前1天。允许不标注保质期的食品则不设临界期。
郑一春说,在保质期内且储存条件合规的临保期食品,其品质和安全性符合国家标准,可放心食用。若储存条件不当,如巴氏杀菌乳需冷藏(4℃以下),若常温存放可能几小时变质,即使未到期也可能提前变质,需通过观察性状,如气味、颜色等判断。
标签里藏着这些“小秘密”
配料表的排序是按添加量递减的,前三位通常为核心成分。如某饮品以水、糖浆为主要成分,其配料表前三位应为水、糖浆及相关添加剂。不少人分不清“纯牛奶”和“含乳饮料”,如果会看食品标签,便很容易得知,纯牛奶的配料表第一位是生牛乳,而饮料一般是水。
郑一春提醒,在选择食品时,还要警惕“货不对板”,比如蟹肉棒不含蟹肉,多数蟹肉棒实为鱼糜制品,如鳕鱼糜,不含蟹肉,但包装常使用“蟹味”“海鲜风味”等字样,误导消费者。新国标要求食品名称与真实成分匹配,例如“蟹味鱼糜棒”需明确标注主料及蟹味来源,如蟹提取物。部分羊肉卷掺入鸭肉、猪肉等低价肉类,或添加大量脂肪和保水剂,如三聚磷酸钠,但标签未如实标注。新国标要求配料表需按实际添加量排序,混合肉制品必须标明各肉类比例。
另外,在看食品标签时,还需警惕成分复杂、添加剂过多的产品,像植脂末、氢化植物油等都是反式脂肪酸的来源。优先选择配料表简短、前三位为天然成分的食品。
在营养成分表上还应关注钠含量,一些零食的钠含量高达每日推荐量的50%以上,需控制摄入。糖分“陷阱”也要注意,如“0蔗糖”产品可能含果葡糖浆、麦芽糖等,需结合碳水化合物含量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