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社会各界人士在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缅怀革命先烈。(朱韩燕供图)
风清景明,慎终追远。
40年来,宁波人祭扫的交通越来越便捷、服务越来越贴心、方式越来越文明。今日清明,当我们站在梨花风中,遥想那些远去的音容笑貌时,忧伤、感动、温暖……这些平凡日子里的人间真情涌上心头;当我们思考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时,更不曾忘记,峥嵘岁月里,先烈们曾在四明大地的烽火中坚守信仰,以热血浇灌山河,用脊梁撑起家国。
缅怀,铭记,让我们行之弥远。
1
桐华初绽,岁序再逢寒食。
那些藏在市档案馆报纸中的清明记忆,被时光摩挲得愈发温润。
四十年光阴流转,“阿拉来看侬了”的乡音,声声依旧。只是,那些年,汗水滴在了自行车把手上;这些年,雨滴轻抚过地铁车窗。往昔,鞭炮声惊飞了山间鸟雀;如今,白菊瓣托起无言的思念。
岁月,让牵挂变得更加温柔。
车铃叮当,是上世纪80年代最动人的清明伴奏曲。1985年《宁波日报》记载:“从市区到育王约十八公里长的公路上,自行车首尾相接”“昨日全市有七万二千多辆自行车、近两百辆大小客车东驰”。
1996年的春风里,摩托车的轰鸣声取代了自行车铃声,《宁波日报》头版刊文:“扫墓踏青车流中自行车明显减少,代之而起的是蜂拥而至的摩托车车流。”
进入21世纪,自驾扫墓成为许多市民的新选择。与此同时,交通运输部门推出的清明扫墓专线也日益完善,为市民提供了另一种便捷的出行方式。据报纸记载,体育馆扫墓公交专线有近20年历史,高峰时期,备车230辆,日均运送2.5万人次。
2016年,在地铁车厢内,素菊与青团在乘客膝上轻轻摇晃。那一年,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开通运营,宝幢站投入使用。为方便市民祭扫,交通运输部门特别设置了宝幢站至墓区的公交接驳专线,“地铁+公交”的扫墓出行模式由此兴起。
2016年的清明数据还记录着48%的地铁出行占比,待到2019年,这个数字已悄然增长至57.4%。近10个百分点的跃升背后,是不断延展的轨道交通线网,是一辆辆等候在接驳点的公交专车,它们共同托举着宁波人沉甸甸的思念。
当时光来到2024年,宁波公交集团首次推出了“清明祭扫定制公交”服务,让思念不必“辗转”,即可与春色同行。今年清明,“祭扫定制专线服务”如约而至。
在外地来甬扫墓客的记忆里,20世纪90年代,水路、铁路出行仍是跨城祭扫的主要选择。在公路出行逐渐成为清明交通常态后,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清明假期首次纳入高速公路实施免费通行政策的节点范围,从此挂着上海、杭州等地车牌的私家车不断驶向宁波。如今,高铁列车如银龙般穿梭于长三角城市群,让不少扫墓客“千里出行一日还”的愿望变成现实。
2
21世纪的春风拂过四明山麓,宁波人的清明祭扫悄然换了模样。
曾经,纸灰飞舞,鞭炮“震落”山间的晨露;如今,素净的白菊静静躺在墓碑前,青团裹着艾草香的思念,孙辈带来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手机里循环播放的甬剧选段……这些新式的“供品”里,藏着更深沉的牵挂。
科技的力量,让思念跨越山海。据报纸记载,2000年初,宁波就有一个儿子为已逝的父亲建立了网上公墓。而今,我市已开通网上祭扫服务平台,不少市民通过网上献花、撰写祭文寄托哀思。“云祭扫”“代祭扫”,也为海外游子架起了一座情感桥梁。
文字的力量,让记忆永不褪色。通过“清明微家书”“清明·追忆故人”等活动,本地媒体为市民开辟了情感表达的新空间。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与山间素菊、云端烛光一起构成了当代宁波人的清明记忆——既延续传统,又充满时代温度。
3
1985年清明节当天,10余万人前往墓园祭奠先人;2014年的同一天,15万人乘坐公交专线,赴一场与亲人的“春日之约”。岁月更迭,扫墓的人流如三江潮水般年年如期而至。
当公交司机在晨曦中发动车辆,当交警在墓区公路沿线维持交通秩序,当志愿者为老人递上温热的茶水。这座城市用周密的统筹织就安全网,以专业的服务温暖旅途。
据报纸记载,2009年宁波出现了千名城管义工,协助城管部门维持乘车排队秩序;2012年,交通系统的“千人志愿团”第一次集体亮相,除了清点人数、维护秩序外,还设置了便民服务台,提供免费茶水、物品打包、线路咨询等服务。
随着岁月流转,暖心服务不断优化升级,从最初的茶水供应、乘车指引等简单服务,逐步拓展为包括简易医疗救助、实时客流疏导、特殊需求绿色通道、失物领取等在内的综合性服务,为清明祭扫提供更加成熟、周到的服务支撑。
回望40年,我们或许更读懂了“清明”:清明的意义从未改变,只是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更多表达爱与思念的方式。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王佳通讯员姚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