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 宁海

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中华文明连续性

日期:2025-04-07来源:宁海文具批发市场作者:宁波旅游景点排名前十名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的文章《从考古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王巍在文章中指出,考古研究证明,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华文明善于在积极借鉴吸收外来文明先进因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中华先民从西亚学来用石范制作简单的铜制工具和武器的技术后,与此前已经掌握的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相结合,在夏代后期,发明了用范铸法制作青铜容器的技术,经过商代和西周的发展,产生了在世界文明中首屈一指的青铜文明。大约距今3000年前,冶铁术由中亚地区传入我国西北地区。西亚和中亚地区的冶铁术是用块炼法,这种冶铁技术传到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之后,中华先民吸收借鉴了铜器铸造的方法,发明了范铸法铸造铁器技术,此后又发明了铸铁脱碳的技术,生产出硬度和韧性兼备的脱碳钢。汉代以后,中华先民又先后发明了炒钢、灌钢等工艺技术,极大地促进了铁器的普及,为汉代及以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统一性是中华文明得以连绵不断的重要原因。从距今5000多年前各区域“满天星斗”式的文明起源模式到距今4300年左右,中原地区势力集团持续崛起,影响日益增强。再到夏、商和西周王朝时期逐步完善的礼乐制度、宗法制度等,再加上冶金术等先进的手工业工艺技术,使中原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如同恒星吸引着行星,使周围广大地区的族群和集团仰慕华夏文化、学习华夏文化,愿意加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产生明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使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像滚雪球一样,影响越来越大。

  包容性使中华文明持续发展壮大。这突出表现在中原地区的势力集团积极吸纳周围其他区域先进的文明因素,不断丰富自己。比如,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可以看到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以及黄河上游地区文化因素的存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就出土了很多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各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中华文明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中华文明还积极吸收外来文明的元素,比如在汉代,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域外文明传入中国。唐代国际交流频繁,唐代乐舞中有天竺乐、高丽乐等,正是由于开放包容,才形成了高度发达、丰富多彩的唐文明。

  和平性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深知只有和平才能让文明得以不断延续发展。中华民族具有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和为贵的理念和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与各国交往中,中华民族一直主张和平合作、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和平交流的桥梁。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播下了和平、合作和友谊的种子,留下千古佳话。

  (来源:《浙江日报》)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