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颜燕燕
近日,围绕“读书种子方孝孺”的精神传承与当代价值,以及宁海方孝孺名人文化IP打造路径,南京审计大学司马周教授接受了本报专访。作为方孝孺文化的研究者,他从历史溯源、现实需求及创新实践等维度,提出了文化传承的深度思考与可行方案。
司马周现为南京审计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近年来,他致力于方孝孺文化研究,前后发表了多篇文章,系统梳理了方孝孺的文化思想与精神内核。
“方孝孺不仅是建文一朝‘以身殉道’的忠节典范,更是明初浙东学派的精神领袖。他被誉为‘读书种子’,绝非因循守旧,而在于其学问、气节与担当的融合。”司马周结合方孝孺的生平,将其“读书种子”精神归纳为四点:天赋与勤奋并重、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道德气节的知行合一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
对于当代“读书种子”的内涵,司马周表示,“读书种子”从来都不是死读书的人,需要在传统基础上注入创新思维、跨界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能够让“老树发新芽”。今天的“读书种子”应是终身学习者、知行合一的实践者、文化自信的传播者,以及公共利益的守护者。他说:“唯有如此,知识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正学精神’是儒家正统学术传统的凝练,而方孝孺正是这一精神的守护者与践行者。”司马周将其概括为三大内核:以道统为根基的学术坚守、经世致用的实践导向、文化传承的使命意识。
如何让这一精神在当代焕发活力?司马周提出了四条路径:经典价值的现代重构,将方孝孺的治理智慧融入社区治理,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经典数字档案库,推动古籍保护与共享;培养复合型人才,借鉴孔子“六艺”体系,构建“通识+专业+实践”教育模式,培育兼具人文底蕴与创新能力的跨界人才;构建公民责任体系,将传统“以道事君”转化为现代公民意识,鼓励学者参与公共议题决策,增强社会责任担当;创新文化传播形式,以短视频解读经典、开发“正学精神”主题剧本杀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动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宁海当前正在打造“正学创新之城”,方孝孺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活化利用至关重要。为此,司马周提出了四方面建议:加强文化传承与教育普及,通过编写地方教材、开设专题课程,将方孝孺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定期举办文化讲座、读书会、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认同感;推动文化创新与融合发展,开发创意产业,设计制作以方孝孺形象为主题的动漫、游戏、影视作品等,推动文旅融合,通过修复历史遗迹,建设方孝孺文化主题公园、纪念馆,设计特色旅游路线,形成文化消费新场景;强化文化宣传和品牌推广,举办“方孝孺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借助全媒体矩阵扩大方孝孺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塑造城市文化名片;促进文化实践与社会参与,开展以方孝孺文化为主题的读书征文、道德讲堂等活动,建立多方参与协作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文化实践,形成传承合力。
司马周特别提出,方孝孺的文化开发需守住两大底线。一是尊重历史事实,避免过度娱乐化或戏谑经典;二是传播内容需兼具严肃性与教育意义,注重挖掘历史内涵,不能只停留于表面,同时要兼顾不同受众的接受度。此外,他呼吁要建立理性讨论机制,结合现代价值观,引导公众在争议性话题中形成正向认知,提升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传统文化不应止步于博物馆或者典籍中,而应成为流动的基因。”司马周说,“唯有以创新激活历史,以责任守护内核,‘读书种子’与‘正学精神’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头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