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温州

全国性的“大先生”培养计划 为这位温州名校长接上了理论天线

日期:2025-04-07来源:温州高铁事故作者:温州大学是几本

  陈加仓

  陈加仓带团队开展“共享课堂”

  为期三年的一场培训,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300位名校长和名师。2022年,教育部开启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简称“双名计划”),确定了150位教师为名师培养对象、150位校长为名校长培养对象。其中,浙江省仅4位校长入选,温州唯一一位入选的,便是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首任校长、现任党支部书记,如今兼任瓯海区教育局党委委员、瓯海区教育研究院院长的陈加仓。

  “双名计划”发布的文件中指出,目标是培养造就更多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家型教师校长,培养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

  那么这项由教育部组织的“大先生”培养计划,究竟都有哪些学习内容,校长们又在即将“毕业”的时刻收获了什么?  

  是校长也是学生

  填志愿“入学”高等学府

  2023年2月,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了“双名计划”的开学仪式,300位名师名校长齐齐到场。当天,通过双向选择和答辩考察,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10家名校长培养基地中,陈加仓将中国人民大学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最终也成功被“录取”。由此,陈加仓不仅有北京中关村一小校长、特级教师景小霞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担任自己的导师,还和来自全国13个不同省市、自治区的14位名校长成为同学。

  自2023年以来,陈加仓和“校长同学”们平均一年要进行五次学习,每次学习都是长达五到七天的封闭式学习。学习内容中,既有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育家精神、人才培养标准等理论学习,也有走访全国各地学校的实践学习,既有教育专家的高层次培训,也有“校长同学”间关于办学思想与实践的互相分享。

  “这两三年,我们去了山西忻州、内蒙古包头、天津、湖北黄冈、云南保山、云南怒江、四川达州、江苏扬州、江苏淮安等等地方考察学习,基本都是同属中国人大培养对象的校长们的所在学校。”在陈加仓看来,这些学习让他收获很大,不同地方不一样的教育方式,不同学校的对比常常能引发他更多的思考,像山西省忻州一中实施的拔尖人才教育、江苏省扬州中学对“按教育规律办学”的坚持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陈加仓对中国人民大学这所名校长培养基地最深的印象来自其携带的“红色基因”,他曾幽默地说:“学校就连发的袋子和本子都是红色的”,而正是在这所“红色大学”的一系列学习中,让他的教育理念有了三次转变和提升。

  是学习更是思考

  经历三次教育理念转变

  “学习之后,我才真正第一次站在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人才培养的高度看学校的办学问题,用哲学的高度思考,用教育的理论去思考。”如果说当校长的27年,陈加仓经历了向老校长学、向名校长学再到自己学做校长,这期间更多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踩住了地线,那么这次“双名计划”的学习则是为他接上了天线,让他有了高位思考的意识。

  学习过程中,陈加仓的三次办学理念汇报,成就了自己教育理念的三次转变。“第一年刚参与‘双名计划’,那时候基本是将2021年整理的相对完善的办学理念在报告时进行简化,可以说是吃老本行;第二年学习与实践后,进一步思考,教育理念相对完整了;第三年我觉得自己真正想明白了‘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这三个根本问题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再反思之前的办学路径,最后一步步精炼了办学方向和思路。”

  从党的十八大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到创新发展理念下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再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以及教育的“四为”方针,陈加仓愈加明晰“教育是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及“好教师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他说,这就好比原来一直在干事情,现在更清楚认识到为什么这么干,不但讲得出来,还能把实际和理论政策相结合,打通了教育理论的任督二脉。

  就是在这期间,陈加仓在原来提出的“谐同教育”中,增加了一项重要指标——社会交往与情感技能,他认为学校影响学生的不仅是学科知识,还应包括自主、公共精神、情绪调节、认知管理、社交技能等,而这些都要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打通教育规律和底层逻辑后,在兼顾瓯海区教育研究院院长时,他也强调要有“向下扎根,下沉一线”的教科研服务理念;要改“说给你听”变“上给你看”的教科研指导方式;要养成“指导监督”为“学习鼓励”的工作范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郝志军这样评价陈加仓的办学理念,他认为有五个特点:一是办学目标明确:基于学校办学实际,问题导向,解决现实问题,每一步走得很实。二是办学眼界开阔:办学理念融通宽广,具有发展眼光。三是办学思路清晰:文化、课程、育人、管理,内外上下关系处理得很好。四是办学措施实在:充分利用当地高校智力资源、场馆资源以及地域文化资源办学。五是办学成效很好:得到了广泛认可。

  是目标还是日常

  两年间完成“七个一”

  一项课题研究、一个优秀团队、一批数字资源、一份专业发展报告……除了提升校长的教育理念,在“双名计划”的培养方案中,对培养任务、培养内容与方式、管理与考核等都做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名校长的结业考核中就包括了“六个一”,除了上述所说的“四个一”为必选任务,校长们还需在一本个人专著、一篇期刊论文、一场学术报告、一项教育帮扶这“四个一”中选择至少两项,完成总计不少于“六个一”的任务方可结业。

  对照这些要求,陈加仓在过去两年间完成了“七个一”。其中,包括在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作了有关《拓展学习引领示范》的学术报告,出版了《怎样上好常态课》、与潘照团校长共同筹备出版《对话式办学》等著作,开展了“空中共享课堂”省级课题研究等。

  关于数字资源,说话间陈加仓拿出手机,熟练地给记者查看他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开设的账号“陈加仓名校长工作室”,上面的数据显示,自2024年9月11日发布第一篇导师观点的文章《翻新学校管理这片土壤——“级部制改革”力撑“学生中心”》以来,目前已累积2.1万粉丝,浏览量达到12.5万。在全国500多个各类工作室排行中,贡献值排名前十。“除了日常发布有关数学课堂的助学单教学,还会有常态课堂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学校管理的理论分享,我基本都是利用一些空闲时间完成上传。”陈加仓介绍道。

  陈加仓说这“七个一”中最难的是出版著作,花费精力最多的是“教育帮扶”。两三年的时间里,他带着浙江省不同地区的15位校长,一方面到新疆拜城、云南玉溪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开展组团式帮扶,一方面在温州市域开展“空中共享课堂”,扶持文成县的青年教师,利用空中课堂开展教研活动,让偏远地区的年轻一线老师能听到更多原生态、真实的课堂,数量达到510节。除了对外的,陈加仓还会给这15位校长“补课”,思考如“校长要不要上课”“校长办学理论如何形成”“校长的六项职责”等话题。

  作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带头人,陈加仓说:“原来做校长、做学科带头人,更多是关注怎么做,没有深度思考背后的理论依据以及教育高度,现在则会对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形成个人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原标题:全国性的“大先生”培养计划为这位温州名校长接上了理论天线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