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浙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总数全国第一

日期:2025-04-08来源:杭州大厦作者:杭州地铁四期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浙江24个县(市、区)获得认定。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已有42个县(市、区)建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总数居全国第一。

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是老百姓迫切的愿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工作,就与老百姓的这个需求息息相关。通俗地说,进入这份名单的县(市、区),教育资源更为优质均衡,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机会也相对更多。

梳理浙江义务教育发展之路,不难发现,20多年来,从普及、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浙江总是能领先一步。2015年,浙江全部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2019年,海盐县、宁波市江北区成为全国最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且仅有的两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2023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浙江入选16个。

浙江一直以来致力于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浙江有哪些收获?接下来如何能更进一步?透过“优质均衡”名单,我们能获得不少启发。

各地难题不一,补齐短板校校达标

进入“优质均衡”名单并不容易。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时,会考核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共有32项具体考核指标。入选县(市、区)的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需要“项项达标”“校校达标”。

“标准相同,但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各地情况不一样,面临的难题不一样。”浙江省教育厅督导处处长方红峰介绍,传统中心城区要解决人口流入多、学校场地紧张所带来的问题;山区海岛县需要解决人口变化带来的学校布局调整问题;产业密集地区外来人口流入大,则需要做好随迁子女入学工作……这些都需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举措。

浙江省人民政府督学陈纪钢有20多年的督导经历,跑遍了全省县(市、区),积累了丰富的督导经验。这些年来,他最大的感受是,评估认定工作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总体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乡校际差异明显缩小,教育发展底部得到了有效抬升。“优质均衡”名单,见证了浙江教育资源补短板的努力。

常山县天马第一中心小学的变化,让不少参与评估的专家印象深刻。建校300余年,这所颇受当地老百姓认可的小学一直在原址办学。占地约10亩的学校有近千名学生,全校仅有两个专用教室,学生户外活动也仅有150米跑道的操场。

根据评估认定要求,中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要达14平方米,“天马”远达不到。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上学条件,借着评估认定的机会,常山县委县政府最终拍板:原地重建学校。新学校占地面积为原先的3倍,新增综合楼、风雨操场等设施,2023年该项目正式启动,预计今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得知这个消息,不少家长都喜笑颜开。

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也是评估认定的一项指标。当前,一些山区海岛县面临的难题是,留在当地的孩子越来越少,有些学校甚至难以开展常规教学活动。小规模学校的撤并如何科学推进?

新学期伊始,位于景宁县城的红星小学欢声笑语。2021年以来,景宁推进山区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来自毛垟乡、鸬鹚乡、郑坑乡等8所小规模学校的上百名学生陆续进入红星小学等县城小学就读,并由政府兜底保障进城学生需求。

“这里不仅吃得好睡得好,而且能学到以前接触不到的课程。”2022年,汤林玲从全校仅有18名学生的郑坑乡中心小学来到这里,如今已是一名优秀的六年级学生。

目前,浙江全省农村小规模学校已减少至150所,是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

根据评估标准,对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的就读比例,也要达到相关要求。近年来外来人口持续流入浙江,妥善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已成为不少产业聚集地区亟待破解的民生难题。

这个学期,江西籍五年级小学生万思伟从老家转学来到乐清市,他终于能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了。

乐清民营企业多、外来人口流入量大。据统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6.2万人,其中流动儿童5.1万人,占比31.5%,解决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尤为迫切。

2023年乐清出台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来乐清就业创业人员,其子女可在乐清读书,公办学校实行“零门槛入学、无条件转学”。万思伟的父亲万美林得知后颇为激动:“老人年纪大,在老家照顾孩子很辛苦,我们也想把孩子接到乐清,多陪伴孩子。”今年2月,万美林提交入学申请,3天后就接到了通知。根据申请志愿,教育局就近安排万思伟在北白象镇第五小学就读。

12下一页全文阅读
0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