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温州

为烈士寻亲,用AI技术缝补71载时光裂痕

日期:2025-04-08来源:浙江温州防疫要求作者: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3月29日清晨,海风裹挟着细密的雨丝,轻轻拂过洞头区烈士陵园的青松。83岁的潘大章带着一大家子人,赶早从丽水市松阳县安乐山村出发,奔波234公里来到温州,祭奠长眠在这里71年的亲人——烈士潘志民。

  “大哥,我来看你了,我想你咧……”潘大章颤抖着手指,一遍遍抚摸着墓碑上“潘志民”三个字,泪水混着雨水滑落,沾湿衣襟。在他身后,潘家四代二十余人深深鞠躬、默默啜泣。

  AI复原的乡音 穿透生死的界限

  “大章、大永,看着你们带着一大家子人来,我很开心,你们不要难过,希望一切都好……”AI技术一帧帧修补时光的裂痕,视频里的潘志民仍是24岁风华正茂的模样——军装笔挺,身姿如松,清秀的眉眼间凝着书卷气,他含笑用松阳话跟弟弟们道家常。

  AI还原的乡音穿越而来,让围坐在一起的潘家人瞬间泪崩。这个AI视频,由温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民盟温州市委会、温州理工学院、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松阳县融媒体中心制作而成。“我们就想用AI技术让英雄‘复生’,和亲人说说话,对在世的亲人而言也算是慰藉。”温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工作人员道。

  “大哥牺牲的时候不到24岁,妈妈直接精神崩溃了,爸爸临去世前还在念叨他……”年过八旬的潘大章一边抹眼泪,一边哽咽着讲述他与大哥潘志民的最后一次相见——1954年春节,是潘志民入伍后第一次从驻地请假回家过年,当时丽水市区到松阳唯一的路正在封闭施工,他只好借了辆自行车,一路骑行80公里赶回家中,却还是没赶上过年。后来,潘志民在家待了3天,挨家挨户拜完年就匆匆骑着自行车赶到丽水市区还车,随后又辗转回到温州。

  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1955年春节期间,家里接到潘志民牺牲的噩耗。“担心母亲受不了,我们就瞒着母亲,但最后还是被知晓了,我母亲当即精神崩溃。当时,最小的弟弟还在哺乳期,因为母亲已无力照顾他,只能交给已经嫁人的姐姐代为抚养。”潘志民烈士的母亲就此精神失常,十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

  山海迢迢 寻亲之路终“柳暗花明”

  这场横跨71年的重逢,背后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寻亲路。

  今年2月18日,温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再度启动“为烈士寻亲”行动。寻亲志愿者杨文龙在洞头烈士陵园提供的名单里,发现了一位同乡烈士“潘志民”。“潘志民,丽水市松阳县人,1954年12月13日在洞头县霓屿岛船触礁沉没牺牲。”零星的线索如断线纸鸢,让杨文龙无从下手。

  2月底,杨文龙通过松阳故交获得一条线索——潘志民烈士疑似为十五里村人。可惜,经核实该村确有一户人家姓潘,但各项信息并不相符。线索中断,杨文龙等寻亲志愿者决定亲赴松阳县。松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内,他们逐一翻阅查询该县530多名英烈资料,终于锁定了潘志民烈士的原始档案:“潘志民,松阳县水南公社独山村安乐山大队人,原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十七师机关文化教员,1931年6月出生,1950年3月入伍,1954年12月13日牺牲。”

  随后,在水南街道、独山村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寻亲志愿者直奔潘志民烈士的二弟潘大章家中,这段跨越71年的寻亲之旅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

  “我大哥生前立过三等功。”潘大章领着寻亲志愿者来到父母居住过的老房子,找出革命军人家属证明书、三等功证书、革命烈士证明书等资料,泛黄的证书上镌刻着潘志民短暂而炽烈的人生轨迹——读过师范、当过公社书记“秘书”,入伍后成为师机关学校文化教员,最终放下教鞭、握紧钢枪,将生命定格在24岁的冬天。

  “父亲在世时,很想去大哥牺牲的地方看看,找到他的墓地,看看他生前看过的风景。但是当时从松阳到洞头岛交通不便,加上家里条件不好,就一直没成行。”潘大章的语气中饱含遗憾与心酸。

  虽然长子英年早逝,但烈士的父亲仍然鼓励其余孩子参军报国。

  今年93岁的潘关信是烈士大弟,他在哥哥牺牲后,继承哥哥遗志,在丽水参军入伍;由长姐抚养成人的四弟陈大桂,也在16岁时应征入伍,在杭州服役近五年,他也曾努力探寻大哥生前的痕迹,并从潘志民烈士的战友口中拼凑出导致大哥牺牲的海难经过——

  1954年12月13日,一江山岛战役前夕,参战的潘志民随队乘坐公安17师海防二大队的机帆船,从温州永川码头起航。当天下午6时许,船行至瓯江口外海域南水道中砂水坝的古航道时触礁。危急关头,战士们让40多位机要员、家属和其他同志先行上舢板脱险,他们则投身堵漏,然而船体还是被海水漫灌而逐渐下沉,包括潘志民在内的67名勇士壮烈牺牲。

  原标题:为烈士寻亲,用AI技术缝补71载时光裂痕

  记者潘培期通讯员张金成邹文娴黄松光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