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往和历史,照片和文字是最好的方式。近日,由吴荣贵、尤国龙和尤胜利三人主编的《三里村志》,历时五年多,21次易稿,终于付梓面世。
三里村又称“楠溪梨花第一村”,位于永嘉小楠溪上游,隶属永嘉县巽宅镇。村庄坐北朝南,地理位置优越,耕读传家,以尤、吴姓为主,两姓始祖于乾隆年间迁入此地,繁衍生息。
这本凝聚多方心血的村志,通过多轮资料收集、实地采风、编写补充、专家评审,原定字数从8万增加到了15万,以十一章主体内容和三个附录的完整架构,涵盖了三里概述、三里溯源、三里沿革、资源生产、社会事业、村贤能人、村事记略、民俗风情、艺文碑志、民间传说和小弟名录等,多方位展现了三里村的历史文脉。
翻开《三里村志》,尽显“人人皆得以入村志”的底色,在村贤能人章节,不仅记录了各位乡贤,还记录了村内记账能手、厨艺能人,也有油漆师傅、打岩石师傅,就算是没有一技之长,勤俭持家也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另外,贯穿人一生的婚丧嫁娶习俗也尽收其中,生活细节事无巨细。比如以19页篇幅记录村中134种常用草药及主治功效,长达46页一一陈列实用的“竹器用品图谱”,详细标注着每一个竹器的功能和用处。
仔细阅读这本《三里村志》,发现用一个章节记录了村里的186个小地名,并配置大幅的航拍地图,将一个个小地名标注,而且每个小地名都作了说明,如“相打坦”是因为这块地而打架,如“滴水岩”是一个常年水滴不断的地方。一个个小地名就是一个村落,一个地方有根的文化乡愁,剥离了地名,乡愁则皮之不存,毛无所附。
像三里村这样的小村庄,专门编写一本村志,有多大的意义?对此,三里村村贤、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尤陈俊说,村志对于地方历史之脉、故园桑梓之情、乡里认同之心的保育和深固来说很有意义。
《三里村志》村志编委会副主任吴荣贵则说,联合多位热爱家乡的乡贤共同参与编纂村志,是要“为后人留下点什么”。
“今朝又纂名山志,锦绣文心巧剪裁”,地方历史文化专家谷峰高度评价《三里村志》“可看可读可学可传”,同时肯定了其意义价值,为其他村庄的村志编写提供了范本,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文本载体。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记录乡村历史 保存文化记忆 楠溪江畔三里村花五年编纂村志
记者杨晓宴实习生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