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不出省就能修飞机发动机,这项省级重大项目开工将带来哪些影响?

日期:2025-04-11来源:杭州西站作者:杭州邮编

飞机的发动机不能修,在杭州将成为历史。

4月9日,在浙江省2025年二季度重大项目开工活动上,位于主会场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的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成为焦点。该项目主营飞机发动机维修再制造,预计2030年完工,届时将成为全国第5家同类型发动机维修厂,也是浙江省最大、华东地区主要的国际化智慧型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填补浙江省内航空高附加值产业空白。

省级重大项目开工,主会场的选择既检验属地经济发展成效,又蕴藏全省产业发展方向。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项目有何特殊,为何能成为省级“主会场”?它的建成,又将为杭州航空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作为常见的交通工具,飞机维修与汽车维修类似,都有广泛的应用场景。“飞机高速飞行、频繁起飞着陆,会给机身、发动机、轮胎等零部件带来不同程度的损耗。根据飞行时间以及各部件维修的难度,行业内将飞机检修分为ABCD四档,其中A级最简单,D级最复杂。”长龙航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为例,2024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起降量达32万架次,日常维修和最简单的A级检修,需求量就达上万次。作为先行工程,此前长龙航空大型维修机库已落地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能完成最高到C级的航空维修,结束了浙江及杭州机场缺乏大型飞机维修机库的历史。但发动机维修属于D级,每五六年进行一次,且须在特定的维修基地进行,每次耗费达数百万美元。“浙江的航空发动机维修一直依赖外省和海外。”长龙航空董事长刘启宏表示,全国范围内,此前只有北京、成都、上海等少数城市拥有全链条航空发动机完整维修能力。在杭州每年大概有100架飞机,须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上海、成都等地进行发动机维修,不仅十分不便,也使浙江航空制造业产业链有了缺口。

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开工,意味着杭州将拥有航空产业“一站式”服务能力。该项目聚焦大飞机关键部件试验、检测、维修及创新研发,投产后可实现年维修发动机300台,营业额超120亿元。“再制造中心将进一步带动航空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对杭州乃至浙江深度嵌入大飞机制造体系、推动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相关负责人说。

“20世纪城市打造机场,21世纪机场打造城市。”航空经济理论学者约翰·卡萨达曾在《航空大都市》一书中这样描述机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与经济大省地位相比,浙江的航空航天能级其实一直存在着“剪刀差”。最直观的,在全国旅客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机场中,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是唯一被定位为“区域航空枢纽”而非“国际航空枢纽”的机场。按照中国民航局《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给出的划分,两者在功能定位、规划建设、协同运行、运输服务上存在着差距。

从“区域”到“国际”,捅破“窗户纸”的关键在杭州。“杭州有西子航空等航空航天企业、有天目山实验室等航空科研平台等,再加上C929宽体客机机身研制与生产项目,杭州集齐了航空航天领域人才、平台、项目三大优势。”浙江发展规划研究院经济所高级工程师吴骏毅认为,杭州在航空智造产业上具有一定的本底优势。

看机场枢纽能级。近年来,杭州一直努力打通“国际航空枢纽”的筋骨节点。2024年末,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均位列全国机场前十强。按照杭州规划,杭州机场四期扩建项目(三跑道)已提上日程。

看航空产业基础。产业上,杭州布局了钱塘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园、余杭航空航天科技小镇、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和建德航空小镇四大平台,串起了从航空新材料、大部件、精密零部件以及航空制造、服务、物流、维修等,产业发展的正向循环正在加速形成。

在吴骏毅看来,包括聚焦民用航空制造的省级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在内,杭州还拥有中法航空大学、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航空制造高端装备研究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人才、技术、产学研优势明显,“通过航空复合新材料等高精尖领域发展,可以让杭州制造业走出‘高端取胜’的发展之路。”

实际上,在城东智造大走廊与临空区域的交汇处,杭州正再造一个航空产业新高地——除了此次开工的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还拥有长龙维修、国际航空、厦门航空等一批空侧产业链主型企业。今年,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将围绕机场枢纽做强能级,纵深推进“保税+跨境+自贸”改革,力争全年新增改革试点8个,并申建空港综合保税区,同步加快保税综合体建设,做好航空产业下游重要场景布局。

可以预见,从航空制造、航空维修到航空服务,从产业链到供应链,城东智造大走廊将在迈向航空产业新高地的征途中,为杭州再造一条硬核产业中轴。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