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温州

温医大附一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推行亲情陪护,让患者家属“留下来”

日期:2025-04-11来源:温州大学信息门户作者:温州大学研究生

   说起急诊重症监护室,人们自然而然就会紧张。由于监护室规定探视时间,仅一门之隔,这让患者和家属均产生了恐惧与焦虑。“那一扇门,把我们阻隔在了离亲人最近、但又最远的地方。”有位患者家属曾经这么说过。

  如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白象院区的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把这扇门给“打开”了,患者家属除了在规定时间亲情陪护探视,还可以留下来陪护,与医护人员一起努力,助力患者“闯关”。

  克服恐惧心理的“良药”

  3月18日下午2时,温医大附一院南白象院区的EICU门口聚集了不少患者家属,面对着一扇全封闭的自动门,大家都在翘首等待进去探视亲人。

  监护室规定探视时间是14时至15时,但这里的EICU过了探视时间,还可以让一位家属选择留下来继续陪护,这就是该院2023年6月推出的“亲情陪护”,让EICU患者家属也能日常陪护。

  当天有七八位患者家属要留下来“亲情陪护”,小陈是其中一位。记者见到了躺在EICU单间病床上的小陈妈妈。此时,康复医生正在给她做病情评估和相关心理辅导,因为小陈妈妈看上去有些疲惫,脸上多少也有些紧张情绪。

  “小陈的妈妈重症感染导致休克被送入EICU,当时的她情绪高度紧张,恐慌、焦虑,很是抗拒治疗,甚至还说没有家人陪护就不愿进EICU治疗。还好,我们这里有亲情陪护,可以让她家人留下来陪护。这几天,她的家人一直陪伴在身边,紧张情绪缓减了不少,她本人也愿意积极配合治疗。”副护士长胡颖颖说。

  说起母亲为何会如此紧张,小陈说,疫情期间,他的奶奶就是在医院“走的”,因此他的妈妈难免会“触景生情”,想起过去,这可以理解。“母亲就我一个儿子,我和我爸两人轮换来陪她,陪她说说话,给她多些鼓励,让她尽快好起来。”说到这里,小陈的眼睛有些许泪水。

  在EICU另一张病床上,17岁的小伙子患心肌炎经过治疗好转后,正准备转入普通病房。坐在病床一旁的小伙子母亲陈女士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就在四天前,母子俩同样是非常的恐惧和焦虑,尤其是儿子在进入重症监护室的一刹那,赵女士已是泪流满面。

  “当时想到孩子独自在里面怎么办?会不会很紧张?没有家人在旁,会不会不听医生的话?还好医护人员对我们说,家属可以留下来陪伴,当场就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其实,我就陪他说说话,跟平时一样,他只要看到我们就不会紧张了。”赵女士说。

  胡颖颖表示事实上她的孩子进入重症监护室后确实非常恐惧,有了父母在边上陪着,恐惧心理缓解了许多,这给治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首先克服的是恐惧,有家人在边上安慰,无疑是一剂良药。”

  关键时刻救命的“良方”

  “老来伴、老来伴,不管在哪里,我都要陪着她。”坐在一张病床边上陪着妻子的赵老伯对记者说。这一个月,赵老伯的妻子已是第二次进入EICU,除了几个子女过来探视陪伴以外,其余时间他都会守护在妻子边上,跟妻子说说话。

  说起“亲情陪护”,护士黄明榕也有不少感触,从最初推行“亲情陪护”给到她的压力,到现在患者家属与她默契配合,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

  2024年4月,一名22岁花季少女想不开喝下了“百草枯”,在EICU抢救过程中,气管插管的她数次试图自行拔管,医护人员进行多次劝说和心理护理,效果均不理想。后来得知她有多位疼爱她的亲姐妹,经过沟通,三姐妹每天都进来轮流陪护,耐心地劝说她,最终让她的情绪有了好转,也愿意配合治疗。随着病情的好转,她的脸上也有了笑容。

  “在重症监护室的33天,妹妹整个人都变了,在这里,她获得了新生。”事后,这位少女的姐姐喜极而泣,拉着医护人员的手表示感谢。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有时候一些场面让人看了都会禁不住流泪。重症监护室治病救人,有时候靠的真的不仅仅是医疗手段,还需要一种‘特殊药物’,那就是亲情,一种来自家人的陪伴和鼓励的亲情。”黄明榕护士说道。

  一次大胆尝试的“挑战”

  “说实话,推行EICU亲情陪护,对于我们医院及其医护人员来说是一次‘挑战’,是一次大胆尝试。因为按照传统管理模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人往往由于病情危重、救治过程复杂、难度大,是不设日常陪护的。但急诊重症患者的特点是起病急,和其他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人情况有一些不同。所以,根据综合评估,在我们这里试行了新的陪护模式。”副护士长胡颖颖说。

  这次全新的尝试所带来的效果出乎全场医护人员的意料,患者家属不仅给了患者最温暖的亲人陪伴,有的患者家属还因此更好掌握出院后喂食、翻身拍背、功能锻炼等护理的注意事项。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行亲情陪护以前,面对家长焦虑的神情、迫切的询问,医护人员都要一个个解释,有时还会遭遇不解、质疑。如今,这样的焦灼竟然也少了。

  事实证明,EICU推出亲情陪护,让患者“松绑”,让家属放心,让医护省心,可谓收到了奇效。

  人文关怀效果立竿见影

  “人文关怀,这就是我们要在EICU推行亲情陪护的目的。我们要把每一位患者都当做是自己的家人去对待。不管是患者还是患者家属,其实都需要人文关怀,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这就使得我们在治病的基础上,尽可能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更多人文关怀,更多更细致的医疗服务。”温医大附一院南白象院区急诊科学科带头人卢中秋说。

  在这里,来看一组温医大附一院南白象院区给出的EICU最新数据。该院区EICU床位18张,基本上处在满员状态,以感染、多器官功能衰减等严重危及生命的突发性急诊重病患者为主,老年患者占了一半以上。自EICU推出“亲情陪护”,2023年6月份至今已惠及患者1500余人,亲情陪护3000余例次。患者谵妄发生率明显下降,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大幅下降,家属满意度明显提升。在好评不断的同时,患者疾病好转所带来的床位周转率也是大幅提升。

  当然,该院EICU推行亲情陪护,也是做了各种应急预防和具体要求,包括家属在第一次进入陪护前,护士会给家属进行一次陪护须知宣教,每床允许一名家属陪护,不随意穿脱隔离衣自行进出,有床旁检查、有创操作、抢救等特殊情况时要配合医护人员引导离开监护室,不能干扰正常医疗护理工作等等。卢中秋表示,重症医学的温度是科学与人文、知识与情感的融合。接下来,还将继续探索更多的陪护方式,在对患者及家属实时动态的探视情境分析基础上,提供更具适宜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多种陪护制度,让重病患者除了有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还有家人的一路温暖陪伴,从而更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原标题:温医大附一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推行亲情陪护,让患者家属“留下来”

  “打开”这扇门,这里的故事催人泪下

  记者王骁温医大附一院供图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