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贝多广:普惠金融的宁波经验可辐射至更广区域<img src= http://www.cnnb.com.cn/home/images/09/xtb01.png border=0>

日期:2025-04-14来源:宁波市公安局作者:宁波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人物名片

贝多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祖籍宁波。

食责险为中东欧食品“保驾护航”。(资料图)

核心观点

■普惠金融,就是包容性的金融,意在让所有被传统金融排斥的小微企业和人群都能够获得金融服务

■研究好普惠金融,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普惠金融改革,不论是与浙江其他地方相比,还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宁波都做得可圈可点

■根据宁波的经济特征和产业特点,建议在出口型小微企业领域将普惠金融做深做透

■一些海外国家关税政策的变化、汇率的波动等,都会给出口型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带来挑战,可用相关的保险产品“锁”住风险

“普惠金融,就是包容性的金融,意在让所有被传统金融排斥的小微企业和人群都能够获得金融服务。”在3月26日举行的宁波之江普惠金融研究院揭牌仪式上,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这样解释普惠金融的定义。

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普惠金融强调金融服务的普遍性和平等性,旨在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特殊群体的融资困境。

宁波于2019年11月获批建设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2024年,试验区建设收官。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一条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宁波路径已清晰可见。

宁波之江普惠金融研究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担任学术指导单位,意在通过学术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相互观照,打通“产学研用”中间环节。祖籍宁波的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亲身参与宁波普惠金融的发展事业,“感到很兴奋,也是为家乡做些微薄的贡献”。

五年来,宁波作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整体发展情况如何?宁波经验如何助力长三角金融的协同发展?宁波之江普惠金融研究院作为高端智库,未来又将如何推进本土普惠金融的改革进程?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贝多广进行了专访。

宁波正在探索给集卡司机群体配置普惠性保险。图为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堆场。(唐严摄)

普惠金融,宁波走在前列

记者:在您看来,普惠金融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贝多广: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都与普惠金融息息相关、交叉融合。科创型中小微企业、绿色转型中受到影响的群体、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群……这些都可纳入普惠群体的范畴,给他们提供的金融服务属于普惠金融的一部分。因此,普惠金融是基础,研究好普惠金融,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记者:去年是宁波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收官之年,您对宁波获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的建设发展情况,有怎样的看法?

贝多广:从全国各地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来看,宁波走在前列。宁波获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已有五年,去年我参与了对试验区建设情况的评估,不少前沿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普惠金融改革,不论是与浙江其他地方相比,还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宁波都做得可圈可点。

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相比一些金融服务方式较为传统的地区,宁波普惠金融数字化的程度很高,并正从“数字化”迈向“数智化”;其次,宁波普惠金融改革方向符合本地经济结构的特征,即外向型的经济,特别是从金融支持外贸出口中小微企业来看,成效突出。

宁波还是全国首个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在保险方面也有很多突出的表现。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普惠保险刚开始推行时,老百姓主观上不太愿意买,政府给予补贴进行推广;在信息共享方面,“甬金通”数智金融大脑应用平台打通政银企之间的屏障,把中小微企业的相关数据提供给金融机构,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

因地制宜,将普惠金融做深做透

记者:在您看来,宁波有哪些经验和探索值得推广?

贝多广:宁波实践和探索的不少举措,在全国都处于前列,这既体现了对普惠金融认识的高度,也具有借鉴和推广的价值。

以普惠保险为例,在前期的调研中我了解到一些案例,比如“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简称“食责险”),关系到食品安全的议题。宁波市政府鼓励保险公司推出这个保险产品,通过政府补贴一部分,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单位购买保险。

以往,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相关单位才介入处理。自从有了这一保险机制,保险公司为了减少理赔,就会在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商户进行风险巡查和提示,相当于帮助政府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

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是一种带有社会功能的政府意志。如果完全由政府去做,就是行政性的力量。而食责险引入了保险公司等商业机构的市场化力量,它们就有动力参与社会治理,帮助政府把这件事做成。从效果来看,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食责险让政府、保险机构、食品与餐饮企业及消费者多方参与、互利共赢,这种将保险机制嵌入社会治理的做法值得肯定。

另外,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有数万名集卡司机,每天从港口运货至全国各地,这是宁波的一道风景线。这些司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靠运货挣钱,但这份工作具有较大风险,一旦出了车祸,轻则财产受损,重则致命,因此需要保险来抵御风险。但是大多数司机不太愿意买保险,比起自己,他们更倾向于给货车买保险。宁波正在探索给集卡司机群体配置普惠性保险,通过多方面给予支持,为他们兜底,这就是我们所推崇的普惠保险。

记者:您认为宁波在哪些方面可以继续深化普惠金融改革与创新?

贝多广:根据宁波的经济特征和产业特点,我建议在小微企业特别是出口型小微企业领域,将普惠金融做深做透。

出口型企业面临着很多风险。一些海外国家关税政策的变化、汇率的波动等,都会给出口型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带来挑战,可用相关的保险产品“锁”住风险,确保风险来临时投保方能得到一定的补偿。这种做法不仅可以让出口型企业在风浪来临时尽量减少损失、保存实力,也是对普惠保险发展路径的有效探索。

其次,小微企业日常经营也有抵御风险的需求。比如,当企业里的员工遭遇工伤,他们如果没有保险,就只能依靠其他员工慈善性质的捐款或是企业主出钱来渡过难关,有时还会产生法律纠纷。我认为可以探索企业主责任险一类的保险产品,来为此类意外情况兜底,帮助小微企业持续稳定经营。宁波出口型企业、小微企业较多,相信这些保险有较大需求,可进行探索。

宁波经验,可辐射至更广区域

记者: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是宁波之江普惠金融研究院的学术指导单位,在普惠金融领域,您有什么理论发现和体会可以和我们分享?

贝多广:我们每年发布一次《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今年已经是第11个年头。每年的报告都有一个主题,要解决一个前沿的理念问题。第一年的主题是“好金融好社会”,什么样的金融叫好金融?就是做普惠金融、善本金融,做有利于社会公平的金融,不能让人与人之间和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还有一年的主题是“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普惠金融只强调融资难融资贵,实际上只是解决银行信贷方面的问题。我认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是指金融的方方面面都要有包容性,保险、资本市场、理财等都要加入。

今年,我们正在撰写的报告主题是“平台经济与普惠金融”。如今大量的互联网平台涌现,对普惠金融的发展利弊几何、出现问题如何监管,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经过十年的研究,我们在普惠金融方面已有了充分的积累。

记者:宁波之江普惠金融研究院成立后,将围绕宁波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长三角金融协同发展进行前瞻性研究,并推动普惠金融及金融风险防范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在长三角金融协同发展方面,宁波可以如何发力?

贝多广:我们曾经为中国人民银行做过“长三角普惠金融指标分析”的调研,从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地的数据来看,宁波的普惠金融比较发达,很多前沿经验可以辐射到周边地区。比如浙江省内,宁波数字化的经验就可以逐渐辐射到方式较为传统的浙西地区。

政银学协同打造的宁波之江普惠金融研究院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虽然落地宁波,但以此为桥梁,可把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做法,通过交流辐射到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比如,研究院可以邀请长三角地区相关金融机构的从业者来培训学习和实地考察,介绍和推广宁波先进的做法与经验。

记者:您带领的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将为宁波之江普惠金融研究院在普惠金融前沿理论与应用推广研究方面带来怎样的经验与指导?

贝多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核心研究人员都会参与宁波之江普惠金融研究院的研究工作。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聚焦全国性研究和国际交流,而宁波之江普惠金融研究院将更着眼于宁波、浙江和长三角地区。

在未来的工作上,我们将坚持前沿性、学术性和国际性。

前沿性,即结合宁波和浙江实际,深入基层,获得第一手信息,通过分析总结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为政策提供参考;

学术性,就是不能让研究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要挖掘得更深、提炼得更精,体现大学学术机构的特点;

国际性,就是打造国际交流平台。交流实践有多种形式,包括在国外平台发布前沿研究成果,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可以组织国内外的普惠金融从业者去对方地区学习考察。

我们此前和相关国际组织、海外机构都建立了比较好的沟通渠道,因此有着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支付问题、信贷问题、保险问题……不同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找到世界上的同行,观察对方的进展,看到我们的差距,学习优秀做法和经验。

同时,要看到我们亦有很多方面走在前列,比如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就值得引以为豪。我们可以把宁波模式所代表的中国故事、中国经验推荐出去。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见习记者 金宇涵

继续阅读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