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房屋更安全也更有品质了 巧解农房租住“千千结”

日期:2025-04-14来源:宁波镇海中学作者:宁波天气预报15天查询

黄家埠镇五车堰村。通讯员供图

“阿权书记,我的房子啥时能出租?等不及啦!”

昨天一早,余姚黄家埠镇五车堰村党委书记王松权接到村民范华龙打来的“催租”电话。他家有一间56平方米的闲置房屋,希望能被纳入“新乡邻公寓”改造计划。

放下电话,王松权眼泛笑意。从闲置农房出租存在安全隐患,到如今外来务工者争相入住、本地村民放心出租,“新乡邻公寓”解决了村庄多年的“心病”。

地处宁波西大门,与绍兴上虞接壤,五车堰村曾有着鲜明的“双面”特征——

A面是蓬勃的产业图景:这里聚集着130余家工业企业,年产值超20亿元;

B面是滞后的居住生态:1600余名外来务工者住在设施老旧的农房里。

“租客乱堆杂物,个别人还把电动自行车推进屋里充电。”谈及曾经因农房出租导致的家园隐患,村民薛志坤直摇头,“今天张家搬进、明天李家搬走,我们住在隔壁能踏实吗?”

五车堰村流动人口专管员沈云长对此深有感触:“村里近90%的出租房缺乏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卫生设施。更棘手的是,部分房屋租赁仅靠口头约定,没有正规合同,导致纠纷频发。”

要解决“心病”,首先要提升房屋“硬件”,搞好“面子”。“但多数村民采取‘薄利多销’的短租模式,租金低廉,不愿掏钱改造提升房屋。所以要破局,首先村集体要‘入局’。”王松权道出了思路。

“新乡邻公寓”计划,成为五车堰村破局之举——村集体采取十年长租的模式,先行收纳村民闲置房和现有出租房,并请专业团队系统规划后改造提升,打造特色公寓集群,统一出租给外来务工者。

“尽管村集体初期投入较大,但规范运营后将持续产生租金收益。对于村集体和村民而言,这是可持续的双赢模式。”王松权算着长远账。

在王松权带领下,记者来到一处公寓查看。屋内,2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配有独立卫生间和淋浴间;屋外,灭火器、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等设施配备齐全。

“我租住单人间,每月租金仅需500元,且签了正式的租房合同,利益有保障,住得既安心又舒心。”租住户冯文刚对公寓连声称赞。

据了解,目前该村“新乡邻公寓”已有近100套,分为单人间、双人间、四人间三种房型,月租金在500元至700元不等。“计划未来3年内,将全村公寓数量扩容到800套,完成村内80%出租房的改造工作。”王松权说。

有了“面子”,还要有“里子”。王松权明白,要破解租房日常管理难题,仅凭宣传教育显然不够,“所以我们下的第二步棋,就是让租客变志愿者、房东变管理员,通过两者‘身份叠加’,培养邻里守望的‘共同体’意识,让公寓健康运行,更让新老居民携手并行。”

对于租客,一项“自治积分制”让他们可享受租金九折优惠。冯文刚就是受益租客之一,“我利用空余时间,在村里做志愿者,参与包括公寓在内的村庄安全巡查、卫生监督等事务,可获得相应积分,既节省了房租,又成为村庄的新主人翁。”

而村民既是房东,又担任片区管理员,对公寓的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进行监督。“每人负责5间至10间公寓的管理工作,每年每间房有400元的管理费收入,相当于既拿了租金,又拿了‘工资’。”村民吴庆华笑着说。

夕阳西下,公寓披满霞光,新乡人与原乡人在村里文化广场共跳健身操。人群中,薛志坤跳得格外欢乐:“你看,公寓多敞亮,我们和新邻居们多像一家人,这才是‘家’该有的样子!”

记者手记

房屋出租导致安全隐患,是农村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建设文明家园急需解决的痛点。

五车堰村的破局之道,在于以村集体为纽带重构治理逻辑——十年长租激发改造动力,专业运营提升房屋价值,“自治积分制”“房东管理员”激活文明治理动能。这种从空间改造到关系重塑的递进,向我们揭示了助推乡村文明之风的关键——让利益链转化为责任链,让陌生人重拾“邻里基因”。

建设文明家园,终究要靠激活这样的内生力量。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顾佳诚 沈孙晖 通讯员 孟镒镁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