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北师大嘉兴附中围绕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 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沉浸式、立体化的思政教育活动,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红色地标与云端平台,让清明成为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引导师生在追思中筑牢信仰根基,在实践中践行使命担当。
4月伊始,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开展“清明文化传承”主题教育,王凤瑜老师向全体学生发出三点倡议,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一是号召学生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地标,通过数字化展厅、AR扫描技术解码信仰基因,让党史故事成为鲜活教材;二是鼓励用青春创意活化传统习俗,如制作“翡翠青团粽”、用无人机记录子城遗址等,让清明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生;三是倡导登录浙江英烈网参与“网上祭英烈”活动,以云端追思跨越时空,用科技赋能庄重缅怀。
清明期间,全校学生积极响应倡议,在浙江英烈网平台上累计提交千余份“云端祭文”。同学们通过线上献花、留言、观看烈士生平纪录片等形式,跨越物理距离向革命先烈致敬。高一(2)班学生袁同学在留言中写道:“在AR技术还原的‘一大路’上,我仿佛看见先烈们的足迹与我们的脚步重合,这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种“互联网+缅怀”的方式,让清明祭扫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云上思政课”。
4月7日下午,北师大嘉兴附中业余团校的学生代表和党员教师代表首先走进嘉兴革命英雄纪念馆,开启了实地教育的“首站课堂”。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沿着展厅缓缓前行,驻足凝视陈列的珍贵文物、历史照片与场景复原——嘉兴籍烈士的勋章与家书,以及多媒体技术还原的抗美援朝战争等历史场景,让课本中的文字化作可触可感的精神丰碑。不少学生触动屏幕,在“我给烈士留个言”的屏幕上,为家乡土地上涌现的英雄儿女留下真挚的感言。
从纪念馆走出,师生们怀着更沉重的敬意步入南湖烈士陵园(英雄园),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开展祭扫活动。活动由校团委书记吴梦娜老师主持。
王隆副校长带来了一堂特殊的微党课。他指出,陵园中的每一块墓碑都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密码”,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革命热血。“纪念馆里的手稿、勋章,与陵园的墓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精神图谱,这些嘉兴本土英烈的事迹,正是‘红船精神’最生动的注脚。”他强调,缅怀先烈不仅是铭记悲壮历史,更要将精神转化为行动,在学习生活中回答 “是否配得上烈士牺牲” 的时代之问。
学生代表肖珺月同学结合纪念馆参观感受发言,深情讲述沈振黄、张肇林等嘉兴籍烈士的革命历程。她提到:“他们用青春和生命铺就的道路,如今由我们继续前行。正如嘉兴基层工作者扎根乡村振兴一线,我们青年学生更应接过接力棒,以‘莫忘来路’的清醒勇担时代使命。”
活动最后,师生行三鞠躬礼,并依次瞻仰烈士墓,环绕雕像寄托追思。墓碑上的斑驳字迹与纪念馆中的文物相互呼应,成为最直观的思政教材,让“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理想信念从文字走进师生心中。
此次清明系列活动,北师大嘉兴附中将思政课堂从教室搬到陵园、从线下延伸至云端,通过“倡议引导—云端实践—实地浸润”的闭环设计,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在沉浸式教育中代代相传。正如王隆副校长所言:“纪念碑是永不褪色的教科书,我们要让英烈精神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钙片’,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培育‘胸有大志、心有大我’的时代新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大思政课”建设,让更多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力量,引导学生在传承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