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泉
4月14日,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辑刊》发文谴责用AI生成或辅助创作学术论文的现象,因AI创作痕迹明显,3名作者被期刊拉黑。这传递出什么信号?当AI工具唾手可得,学术创新面临挑战,学术不端的情况也将越来越普遍,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监管必须提上日程。
今年以来,随着DeepSeek“火出圈”,成为效率神器,身边过度依赖AI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很多人不论做啥都习惯性地打开AI查一查,输入问题立马就能获得答案的方法是真香,谁不想省时省力呢?数据显示,现在六成大学生习惯于依赖AI完成作业和论文,有些内容创作者甚至直接拿AI生成的内容充数。AI生成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剽窃,它所生成的是对它喂养的东西的反刍,没有创造性也没有灵魂。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要求标识AI生成内容。
当越来越多人开始懒得动脑筋,我们的脑子到底是被AI解放了,还是被AI“绑架”了?
AI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为众多行业赋能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看似真实,实则虚假的信息,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风险也不容小觑。比如,一张AI“地震小孩被埋图”让网友当真;一条AI生成的“张文宏带货”视频,引得许多老人纷纷下单;还有人用AI批量造谣网暴,扰乱网络信息生态。如何治理人工智能乱象,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惩罚制度,迫在眉睫。
今年全国两会关于AI治理的讨论中,一个共识逐渐清晰:唯有构建起“法律划界、技术鉴伪、平台担责、全民共治”的多维防护网,才能让AI既绽放科技之美,又不失人性之真与善。期待AI全面系统性法案的出台,让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治理有法可依。
值得警醒的是,过度依赖AI会让人们变得懒惰,让我们失去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从算盘到计算器,从百科全书到搜索引擎,从ChatGPT到DeepSeek,每次技术革新都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但从未真正取代思考本身。我们要给自己的思维留出空间,给自己留出时间去阅读、分析、独立思考。
技术浪潮不可逆,但核心竞争力仍在人。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AI的局限性,提醒自己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与独立性,不管AI多智能,我们的大脑才是最应该自主运行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