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莎莎
近日,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10个月内接诊近万人的消息,如同一记警钟,震撼着整个社会。当“拒绝上学”从个别现象演变为一种“流行病”时,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绝非简单的孩子不听话,而是一场正在爆发的教育危机和儿童心理健康危机。
“拒绝上学”或许是孩子在无法承受压力、无法进行情绪疏解时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孩子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时,大脑中的压力反应系统会持续激活,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严重时甚至还会出现躯体反应。北京儿童医院门诊负责人指出,前来就诊的孩子心理问题已经到了中度以上水平,这一判断令人忧心。教育的目的本是启迪心智、培养人格,而今却异化为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系统性伤害。
在这场危机中,家长的角色尤为复杂而关键。一方面,家长自身往往是社会压力的直接承受者,他们被裹挟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焦虑中;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自觉地成为这种压力的传导者,将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内化为家庭教育的严苛标准。当家长把学习成绩等同于孩子价值时,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与支持,而是条件式的认可——“我只有优秀,才值得被爱”。
同时,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变得异常枯燥,他们被迫过早地承担起超越年龄阶段的压力,失去了游戏、探索和犯错的权利。在这种压力和焦虑中,孩子们被迫提前告别童年,成为“小大人”,这种违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做法,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滋生。
面对这场危机,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家长或学校,而是应该重新思考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打破“好成绩就有好未来”的迷思。作为家长要建立科学理性的的教育观,学会识别孩子的压力信号,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不只执着于分数和排名。学校以及整个社会更应回归教育的本真,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健全人格,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元的发展空间。
童年不该是一场需要咬牙坚持的马拉松,而应是一段充满惊奇与欢笑的旅程,是所有“如果”开始发芽的春天。当近万名孩子用“拒绝上学”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时,我们是否能够放下焦虑,真正倾听这些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