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润禾材料(300727.SZ)、均胜电子(600699.SH)、宁波富达(600724.SH)发布购买上市公司董监高责任险(以下简称董责险)公告,保险费用分别为不超25万元/年、40万元/年、30万元/年。
《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5)》显示,2024年共有475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购买董责险的计划,同比增长34%。
董责险趋热,是资本市场进入“强责任时代”的缩影之一。
市场接受度并不高
自2002年引入以来,董责险在我国已有20多年发展历史。但从投保情况来看,市场接受度并不高。目前,A股甬企中,仅有19家甬企购买了董责险,占比仅为15.57%。
那么,董责险为何叫好不叫座?
“赔付资金到账快则三年,慢则五载。”一位A股甬企高级管理人员透露,董责险是定价太高,条款太“鸡肋”。理赔案例显示,其还存在定责困难、流程繁琐等问题。
从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的保费存在较大差异。以19家购买董责险的A股甬企为例,东睦股份投保金额为1000万元,是乐惠国际的125倍。其余投保金额集中于15万元至50万元,赔偿限额集中于2000万元至5000万元。
据悉,董责险保费,是保险公司通过多维度指标评估上市公司整体情况后给出的价格。
“从微观层面看,董责险保费基本是‘一司一价’。尽管董责险保费的差异一定程度反映了企业经营水平、治理水平、风险程度,但并不能完全等同,还需要考虑董责险产品的异质性。”梁上坤教授说。
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各上市公司和险企未公布董责险具体投保细节,投保价格和费率也无从得知。根据此前已投保、今年续保的上市公司公布的董责险保费预算及保额情况,只能大致推算国内董责险投保价格及保险杠杆比例。
一位资深A股甬企高管指出,董责险为无心之失“兜底”,但这个“安全垫”的安全度让人存疑。
“水土不服”待解
据不完全统计,A股甬企购买董责险的保障限额与投保金额的杠杆比例集中于150:1。
康美药业相关案例的一审裁决显示,投资者最终获赔24.59亿元,19名上市公司高管、董事、监事、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人员需承担5%至100%不等连带赔偿责任。其中,5名独董合计被判承担民事赔偿连带责任高达3.69亿元,远超年报中披露的一年数万元的独董薪酬。
业内人士表示,对标康美药业案,目前上市公司投保的董责险的保障额度普遍严重不足。针对已投保董责险的上市公司,应适当考虑加保;针对考虑首次投保的上市公司,应在其可承担的对价中选择与风险匹配的赔偿限额。
一位已投保董责险的A股甬企高管提出,“投保董责险这几年,其条款变化并不大,条款可读性较低,部分条款还可能引起歧义。”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林表示,随着董责险投保率上升,未来董责险的赔付率上升将是大概率事件。保险公司要把好核保关,防范经营风险;要提高精准定价能力,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精准定价能力;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需考虑自身承保能力,必要时通过再保险或共保体等方式提升董责险的承保能力。记者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