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三大创新案例入选
杭州日报讯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浙江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于近日发布,全省14个案例入选首批名录。其中,杭州的三大创新实践——杭钢工业遗存焕新、西溪湿地生态复兴、青山村水基金创新等入围,为全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记者了解到,此次入选案例涵盖空间治理、生态增值、产权转化三大模式。杭州的三个案例分别对应不同转化路径:杭钢旧址通过“生态修复+数字赋能”实现老工业基地涅槃重生;西溪湿地借力“城市绿肺”激活周边产业升级;青山村创新水基金机制打通市场化生态补偿通道。
在城北半山脚下,承载着工业记忆的杭钢遗址正书写新传奇。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规划统筹、生态修复、多元开发、长效运营”组合拳,昔日的工业基地已蜕变为数字产业高地与市民生态乐园。高炉变身数字云舱,工业厂房孕育文创空间,2600余亩土地经生态修复后,成功引入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构建起“工业锈带—生态绣带—经济绣带”的递进发展链条。
西溪湿地的生态账本更显厚实。通过二十年“五统一”实践——统一规划、收储、修复、开发、运营,这片城市绿肺不仅新增生态空间数千余亩,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催生了公园导向型发展新模式。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权益处负责人向记者算起一笔生态价值账:“湿地修复显著带动周边发展,文旅产业年均增收数亿元,周边产业税收更是翻了十余倍,真正实现‘好生态’变成‘金饭碗’。”
余杭青山村“一滴水的革命”同样亮眼。通过建立全国首个水基金信托,构建政府、企业、村民多元共治体系,实现小水源地保护与村集体经济增收双赢。如今,该模式引发全国各地“取经”,成为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的“杭州方案”。
下一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持续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探索,不断丰富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和路径,持续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贡献杭州智慧,打造全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标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