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姚江旁的王家坝村。沈国峰、王佳辉摄
“姚江北岸,东南边是癞头山,西北边是大湾山。两山之间,大致就是我们勘测到的句章故城所在的范围。”若非来自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的考古“亲历者”张华琴点醒,记者一行人仍沉浸于无边春色中。
从战国建城,到东晋后逐渐弃用,句章故城繁荣了八百年。
“2007年到2012年,我们来到王家坝村,用几年时间基本理清了城址的具体位置、分布范围、始建年代……”随着张华琴的指点,被尘封的往昔渐次显露。
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遗址主要集中在癞头山东南,面积约2.5万平方米。考古中,专家发掘出3处房址:1号和2号房址有金属残渣、烧土颗粒等凝结物,推测可能是两处作坊遗址;3号房址经碳14测年,结合出土遗物特征,推断为战国中晚期遗址。此外,在焦家山和大湾山还发现了该时期的22座墓葬。
东汉到东晋时期的遗址主要介于癞头山和大湾山之间,面积约2.3万平方米。这里出土了东吴到两晋时期废弃的码头遗址,还发现两条古河道、7座墓葬和1处窑址,见证了句章故城与句章古港的相伴而生。
唐宋时期的遗址主要集中在大湾山东南、王家坝村西北一带。考古专家发现一处通往姚江的卵石路面,两侧有木桩和横木保护,推测是句章港码头遗迹或相关附属建筑。另外,大湾山南坡还有一处唐宋时期窑址。
“从战国到唐宋的三个时期,文化堆积层位关系无明显叠压,空间分布也未完全连片,反映出句章故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生活中心的转移趋势。”张华琴介绍,“若未来此地有开发计划,或许会有更多发现公之于众。”
围绕句章故城展开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于2012年结束,自那以后,这片土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2014年,“灵芝姐”罗幼君看中王家坝村优越的生态环境,在该村原党支部书记王良国的引荐下,租下百亩良田,创立了宁波市江北晨源灵芝专业合作社。十余年来,她不仅在此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甬芝”,产出高品质的灵芝孢子粉,还开展樱桃、柿子、枇杷等水果的采摘体验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
从“灵芝姐”庄园后门走出,沿小径南行数百米便是姚江。路边,一块写有“句章故城遗址”的石碑面江而立,旁边有几道仿古城墙。
句章故城遗址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探寻宁波“港源城始”的历史之门,也为王家坝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近些年来,村里的人流量与日俱增,村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现在土地被承包出去,每亩地能租1000多元,村民退休后还能去农庄打工,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王良国说。
禁止村民私自乱挖、违章搭建……为保护这一珍贵遗址,王家坝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这开一列小火车,让游客坐着它环绕村落游览”“打造一系列古代景观,恢复城墙之巍峨,重现昔日码头之繁华”……王良国向记者介绍着未来的打算。
不远处,余姚江正日夜不息向东流淌,滋养了这片土地曾经的繁华,也见证着新时代发展的脚步。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王佳辉 顾嘉懿 通讯员 刘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