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消息 有人说,今年开年以来的浙江,打开了世界观察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窗口。不论是科创企业的“强势出圈”,还是“世界超市”的逆势增长,都是中国经济向新向好的表现切面。
4月21日,浙江公布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2230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在全球经济笼罩着关税阴霾的大背景下,以外向度高为一大特点的浙江经济,何以继续“经济大省勇挑大梁”?浙江的信心又来自何处?
一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最近就有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显著下滑至低于2%。新出炉的浙江“一季报”,让人眼前一亮,给人以信心。我们从中能读出的不仅是一个个数字,更是浙江经济的深层次特征。
内功强,方能增实力。一季度,浙江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均超10%,笔记本计算机、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增长均超50%,增势明显。不管遭遇怎样的挑战,浙江始终着眼于修炼好内功——创新,把创新这篇文章做深做实。
今年以来,当“神秘的东方科技力量”惊叹世人,不少人问:为何是浙江?浙江有啥奥秘?答案其实就在“创新”二字。在浙江,所有科技新力量的出现,并非“天上掉馅饼”,也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而是源于足够肥沃的创新土壤、充分包容的创新氛围。2006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就在浙江省自主创新工作会议上提出,用15年时间,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基本建成科技强省。循着这张蓝图,浙江始终将“创新”置顶,把创新作为最大动力,实现产业能级跃升再跃升,至今毫不松懈。
底盘牢,方能站得稳。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制造业大省、开放大省的浙江,面对着比以往更大、更直接的外部冲击,能保持去年经济的复苏态势,以6%的增速稳进向好,实属不易。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一次次鼠标点击“跨山越海”,浙江经济早已夯就了敦实的底盘。
一季度,不管是农业生产形势、工业生产增势,还是有效投资规模的扩大、消费潜力的继续释放等,都表现出稳健增长之势。尤其在投资方面,浙江接续赛跑,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2%,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4.8%,以一个个重大项目通堵点、拓空间、强支撑,让今天的投资成为明天的底盘。
身板硬,方能“抗击打”。没有一副好身板,爬坡过坎都得气喘吁吁。浙江经济发轫于草根经济,一直有着“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韧劲,无惧外部压力。无论是让创新种子萌新发芽,还是让“地瓜经济”广伸藤蔓,浙江民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生命力,充分体现了迎难而上的能力,锤炼出“抗击打”的身板。
一季度,浙江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9.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8.5%,可见浙江民营经济抗风险的能力愈发强大。浙江之韧,从一省之实践印证中国制造的坚实内核,以及中国经济破浪前行的澎湃动能。
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理解浙江经济,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看,既看一域也看全局,既看形与势也看量与质,既纵向看也横向看。
看全局,浙江之进源自中国之定。当今世界,全球经济暗流涌动。虽然关税战贸易战阴霾密布,但中国始终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搭乘“中国号”巨轮,浙江有乘风破浪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指出,“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遵循这一指引,紧紧依靠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发展起来的浙江,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平衡术”,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从创新源头出发,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强身健体、抵御外部风险。
看历史,浙江之进源自转型之坚。在不同发展时期,浙江经济有着不同的“成长的烦恼”,但浙江人始终秉持一个理念:“先进制造,舍我其谁?”20多年来,浙江谋定后动、稳扎稳打,拿起“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法宝,为制造业转型拓展空间。近几年,更是举全省之力培育“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因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绍兴生产的“一根丝”可以“上天入海进人体”,杭州的“超重力”“极弱磁”大科学装置可带来“一眼万年、一步千里”的想象。如今,浙江新老产业互补互动、比翼齐飞。2024年,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四,新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均居全国第一……以先进制造业为“家底”,浙江拥有了穿越周期、挺过风浪的厚实力量。
看应对,浙江之进源自危机之辩。浙江经济发展从来都是有风有雨,但浙商深谙“危”与“机”的辩证之道。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浙江展位数约占广交会全国出口展展位总数的五分之一,居全国各省市前列;一季度浙江外贸对全国增长贡献率达66.4%,居全国首位。从“前列”和“首位”可以看出,“爱拼会赢”的浙江人正打着一套“稳拓调优”组合拳,多方出击、多维破局。“遇到困难不要等,想尽办法找出路”,在浙商身上,总有一股沉着的力量,一如浙江经济的静水深流。
三
浙江经济蓄力多年,何以昂扬愈进愈从容、愈险愈向前的斗志?“一季报”或给我们三点启示:
信心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近期,美国肆意挥舞“关税大棒”,破坏全球经贸规则,带来了不确定性,而中国是一片“确定性的绿洲”。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我们的信心底气源于超大规模经济体所特有的制度竞争力、市场优势等。浙江经济一季度的亮眼表现,反映了宏观政策的前瞻布局与近期增量政策的协同发力的成效,是6600多万浙江人、1000多万市场经营主体齐心协力创造的“确定性基本盘”。
实践证明,“稳”就是最大的信心,纵使外部冲击不小,浙江经济平稳运行的总基调也一定能“稳得住”。只要胸有全局、顺势而为,就不会乱花迷眼、浮云遮眼,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我们应当有这个信心。
正视问题但不被问题所吓倒。一季度开局的稳与进,为浙江经济“全年红”打下良好基础,但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来看,我们也面临一些现实瓶颈。比如,就全年而言,何以实现全年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的预期目标?从相对微观的层面看,对于对美贸易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和企业来说,该怎么迅速作出调整?各地政府又该怎么帮助本地企业共渡难关?摆在面前的是“量”的支撑、“质”的提升这两道“关”,是“老”的转型、“新”的迭代这双重“门”,需要我们客观、理性去看待。
破局的关键在于,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精心呵护民营经济与数字经济这两棵“优势之树”。在这个过程中,优化营商环境就是“关键增量”。浙江的营商环境向来备受外界好评,未来也依然要把这块金字招牌优化擦亮,以“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诚意托举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信念。
每一次深蹲都是为了更好地起跳。回望浙江经济走过的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次贷危机,以及2017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摩擦,哪一年不曾难过?哪一年浙商曾被难倒过?浙商用一次次“阳光总在风雨后”的实践证明,没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在逆境中崛起的力量,往往更具生命力。面对关税战贸易战,浙商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首先想到“改变自己,先找出路”。义乌国际商贸城里一堂堂外语课,映照出浙江老板“白天开门做外贸,早8晚6学外语”的拼搏图景,也已然宣告:何惧山高水远,我自向前行。
正如《之江新语》中有段话所说:“面对困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看到挑战的一面,看不到机遇,被困难吓倒,止步不前;另一种是既看到挑战,更看到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化压力为动力,克难攻坚,奋勇向前。”我们有克难攻坚的底气,也有化危为机的能力和智慧。从风雨中走来的浙江经济、中国经济,经得起风浪,也无惧任何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