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点,“阳光心理援助热线”突然响起。张洁迅速接起电话,耐心倾听来电者的烦恼——这样的场景,在过去的9年里重复了无数次。作为宁波基层医务工作者,张洁几乎将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做心理援助志愿者,在2200个小时的坚守中,成为无数来访者生命里那束光。
她说愿意成为那个在线的倾听者
自2010年在宁波市心理治疗中心工作期间目睹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开始,张洁的内心便种下了心理援助的种子。后来,她到当时的鄞州人民医院白鹤分院任职,那份对心理援助的牵挂始终萦绕心头。2016年,她选择成为一名心理援助志愿者。
“我不想活了……”2023年的一个夏夜,“阳光心理援助热线”那头传来一名男生的啜泣。当时,电话那头的男生情绪已近崩溃,一边哭一边说自己不想活了,甚至还透露自己曾有过自杀自残行为。
“我在听,你慢慢说……”张洁深知情况危急,她一边安抚男生情绪,一边巧妙地询问对方所在位置和家庭信息,最终联动警方、康宁医院及时介入,成功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当时挂断电话后,我的手都在抖,但内心满是庆幸,庆幸自己能够及时伸出援手。”
除了投身于“阳光心理援助热线”外,张洁还活跃在鄞州区矛盾调解中心,她以耐心的倾听化解了无数家庭的矛盾纷争;同时,在宁波市妇联的“知音热线”平台,她化身为女性朋友倾诉心声的温暖“树洞”,给予她们理解与支持。为提升服务能力,她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还定期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等活动。
“治愈心灵的伤痛,有时不需要复杂的方法,而是需要有人愿意用心倾听。”张洁说,她愿意成为那个在线的倾听者。
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情绪寄存处”
去年4月,在鄞州区东郊街道江丰社区,悄然出现了一个简约的小绿屋——“解忧胶囊”,它是24小时自助的“心灵树洞”,而张洁,正是“解忧胶囊”项目的发起人。
每到休息日,张洁都会早早来到“解忧胶囊”,查看“春日来信”。这些信件,承载着陌生人的烦恼与困惑:有的因退休陷入情绪低落,有的在产后被抑郁笼罩,还有的因职场压力、家庭矛盾而焦虑不堪。“每一封信,都是一颗亟待安抚的心,写下当下心情即是一种疗愈。”张洁感慨道。
为了精准回应这些诉求,张洁联合专业心理咨询团队,对信件进行分类梳理。对于情绪疏导类问题,她会结合心理学知识,撰写温暖的回信;涉及人际关系难题时,她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给出专业建议;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扰,她与专家联合开展线上讲座,并将精华内容整理成文档,放入“解忧胶囊”的回复中。
不久前,江丰社区有个家长通过“解忧胶囊”向张洁求助,她的女儿初中时成绩优异,然而升入高中后,成绩却突然下滑。女儿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开始厌学、叛逆,甚至锁起房门拒绝与父母沟通。
经过深入了解,张洁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家庭——父母对成绩的过分关注,让孩子不堪重负。随后,张洁与家长深入沟通,帮助他们梳理问题、找到方向,最终家长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学会接纳孩子的所有,这名孩子也得以重返校园。
“爱心妈妈”打开困境儿童心窗
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张洁白天在门诊开展医护工作,夜晚在热线前守护人们的心灵。而在休息日,她又化身为孩子们的“专属守护者”。
去年9月,张洁的身影出现在鄞州区“爱心妈妈”结对工作群里,投身困境儿童监护赋能项目。在结对之前,她特地走访了两个孩子的家庭,仔细翻阅家庭档案。“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才是最重要的。”张洁说。现在,她每周都会去看望结对的两个孩子。
与传统帮扶不同,张洁将自己的心理专业知识融入关爱行动中。这两个孩子都是困境儿童,今年五年级的小雨,父母因故长期缺席她的成长,平日里和大伯母住在一起。有天,她大伯母透露,小雨迷上了打游戏,由于正值青春期,说几句还顶嘴发脾气。
得知这一情况,张洁巧妙地激发起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得知小雨想要学习骑自行车,她通过链接微心愿平台资源,送给小雨一辆自行车。
另一个孩子小文才上幼儿园,父母是残疾人,张洁会轻声询问他喜欢的玩具和故事,并带着色彩鲜艳的绘本,声情并茂地为其讲述故事。
“最让我开心的是,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其实我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为这些孩子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成为他们可以依靠的人。”张洁说。
如今,在张洁注册的鄞领志愿服务小程序里,志愿服务时长已累计2213.7个小时。“虽然平时工作也很忙,但我总觉得心理援助这件事意义非凡,所以就一直坚持了下来。”在张洁眼中,2200小时从来不是终点,“对于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我的‘心灵诊室’永远为他们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