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市中学校园。学校供图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近60%的高中生在县级中学就读。县域高中是无数乡镇县城孩子走向广阔人生的桥梁。
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县中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来自市外“超级中学”的掐尖、师资等教育资源不足、学生视野思维局限……
前不久,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提到,将深入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把县中作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点突破点。
从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提出“县中提升”,到如今的“县中振兴”,表述变化背后也体现了国家希望提升县中教育质量的紧迫感。
扶持县中,温州做了哪些努力?近日,记者深入苍南、乐清等地的县域高中,以它们为样本看温州如何破局。
加大投入凝聚共识举社会之力支持县中振兴
走进乐清柳市中学新校区,黑白色调的教学楼与荷花塘中心景观构建了开放的内庭空间,宽敞明亮的教室、智能化的教学设备为师生营造了无边界的学习氛围……在温州,一批新建和改扩建的高颜值县中,为县中振兴计划添上了最美的注脚。
校舍焕新的背后,是国家层面力度空前的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大手笔的教育投入。2022年9月,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印发《浙江省山区26县和海岛县“县中崛起”行动计划》,加强薄弱地区的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推进全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市相继出台《关于推进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的实施意见》《温州市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一揽子政策,从办学空间建设、校园文化品质、多样化发展特色、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提出十大工程,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推进县中高质量发展。
一组数据,展示了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县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来自温州市教育基建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新改扩建县域高中项目20个。如瑞安市三年投入3.2亿元用于提升县中办学条件,新建瑞安五中,改造提升瑞安中学、瑞安九中、瑞安十中校园环境;永嘉县投入2500万元改造上塘中学教学楼,计划投资6.5亿元迁建永嘉高级中学;平阳县投资1.65亿元改扩建鳌江中学,计划投资7.87亿元新建平阳县新城中学。
县中振兴要强硬件,更要抓软件,不仅建设物化空间,也要建设文化空间,打造品质校园。近年来,我市各地教育部门不断强化县中校园文化建设,龙港中学秉承“教育为人生启航奠基”的理念构建独具特色的“帆文化”,依托“云帆”课程体系做深做细启航教育,培育善于启航、勇于远航、敢于领航的卓越公民;乐清中学打造“和雅校园和美人生”的校园文化理念,有序推进“三化”和“三园”建设,校史陈列馆、校友林、标牌文化、石头文化、墙壁文化等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银杏林、蔷薇墙、梅坞、樱花大道等初步形成校园十大景观,使师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县中振兴离不开乡贤、校友的鼎力支持。2023年教师节前夕,比音勒芬集团董事长谢秉政与苍南县委县政府达成协议,成立秉政教育基金,在5年内捐赠1亿元,支持苍南中学品质提升、招才引才、奖教奖学。“这两年我们用这笔资金改造了一批陈旧设施,改建物理实验室,兴建化学学科教室等新型学习空间,还用它建立起学校教育质量的激励机制,用于奖励表现优异的老师和学生。”苍南中学校长陈敏说。
据统计,近年来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氛围浓郁,在平阳中学、苍南中学、乐清中学、永嘉中学等县中设立了33个县中振兴奖教基金,累计2.7亿元,用于支持县中发展。
留住生源提升质量助推县中高品质发展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县中校长都向记者感叹,来自“超级中学”掐尖招生、优秀教师频频被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挖走,是实施县中振兴行动中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生源是县中发展的土壤,”苍南县教育局党委委员王怀阳直言不讳,“县中办不好,流失的不仅是高中优质生源,还会波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以及学生背后的家庭。一旦失去人口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怎样留住学生?我市教育部门积极行动。一方面,着力构建规范有序和监督有力的招生机制,全面落实公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为主政策,坚决杜绝违规跨市域掐尖招生;另一方面,把温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进一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要想从根本上保证优质生源不流失,不仅需要铁腕政策的有力约束,还需要“用过硬的办学质量把学生和家长的心真正留下来”。这是乐清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小强的心里话。
近年来,乐清市狠抓县中教育教学质量,乐清中学将精准教学智能软件引入作业和考试,从数学学科推广到所有学科,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针对每个学生形成个性化错题,进而推动校本作业的研发;柳市中学向课堂要质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课堂效率、课间文化、课后作业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推广“习得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令柳市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沈明武深有体会的是,这两年,学校培育特色学科的步子迈得更大了。“我校语文、历史两个学科已创成温州市的特色学科,接下来,通用技术学科的申报也将被提上日程。”
沈明武口中提到的特色学科,便是我市为推动县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而实行的学术高中、科技高中、人文高中、体育高中、艺术高中和综合高中等特色学校和特色学科(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已培育学术高中建设学校19所(县中14所)、特色高中建设学校30所(县中18所)。
而县中较为薄弱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近两年也在快步提升。设在龙港中学教学楼里的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每天中午学生络绎不绝。作为温州市普通高中首批特色项目,这里不仅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场所,更是学生释放压力、舒缓情绪的小天地。龙港中学教师上官郑粉告诉记者,这里集结了一支由校内外专家组建的专业心理教师队伍,立足学校,辐射整个龙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等,为龙港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得益于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可喜的变化在县中发生。来自我市教育部门的数据统计显示,多所县中的育人质量迈上新台阶,部分县中已有生源回流的迹象。以苍南为例,近几年该县初中毕业生就读苍南中学及县域内普通高中占比逐年上升;2024年高考,该县学生成绩多项指标增幅全市第一,1位学子通过高校专项计划入读北大。
结对帮扶引培教师 实现输血和造血式发展
县中振兴还有赖于留住并培养一批扎根本土的优秀教师。
这两年,我市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县中的支持力度,如县中教职工编制在标准基础上适当上浮;支持县中教师提升学历,对在职教师取得硕士学位(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的分别给予1万元、3万元奖励;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推荐和市“三层次”领军教师评选向县中倾斜,逐年提高县中领军教师特设岗位、定向岗位比例。
与此同时,实施结对帮扶引领工程,文成中学、泰顺中学、永嘉第二高级中学、平阳县鳌江中学、苍南中学、龙港中学、洞头区第一中学7所县中与温州中学、瑞安中学2所市域内及富阳中学等5所市域外优质高中组建结对帮扶关系;平阳县实施“跨域联动+县域协同”双轨帮扶机制,除了跨县结对外,还将县域10所高中结成5对帮扶联盟,塑造校际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共建共享、共生共长的协同共进新模式。
如何发挥好教科研的作用?我市教育部门依托教研师训共富工程,组建乐永(乐清、永嘉)、瑞文泰(瑞安、文成、泰顺)、龙平苍(龙港、平阳、苍南)3个县中教研共同体,市级各学科“红研送教·教研帮扶”、名师工作室设站等覆盖全市加快发展县的县域高中,不仅给予教师帮扶,也给予学生更精细的指导。
每月中旬,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高中数学教研员叶事一就坐大巴前往140多公里开外的泰顺中学送教,一趟3个多小时,一呆就要三四天,经常需要搭上周末,一干就是两年。每次出发前两三天,叶事一会提前拿到泰顺中学的需求表,详细列着近期面临的教学和教研难点。针对上面的每一个问题,他和团队成员们提前研究,带着解决方案到校。“到校的节奏很快,针对老师的教学教研、备课评价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区别的指导,讲学习方法、学习规划和讲解题技巧。”
类似这样持续的、点对点、实打实的帮扶,让县中的年轻教师飞速成长。叶世克是乐清市柳市中学一位英语教师,从教12年的他有着令同行羡慕的光环:温州市名师、浙江省教坛新秀。一路走来,他非常珍惜上级部门和学校给他的跟岗锻炼、研修学习、外出交流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从名师、前辈身上汲取力量,提升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而今,他有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以教研员的身份参与柳市中学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制订,引领后辈成长。
“县中振兴,依靠外部政策‘输血’并不能真正解决未来长远发展的问题,更需要建立自己的‘造血’机制。”在采访中,几位县中校长不约而同地说道。柳市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沈明武正认真地思考着这个问题:“柳市中学要抓住这两三年宝贵的时间,着力培养好自己的师资团队。”苍南中学在师资培育方面的成效让人眼前一亮:近三年新增省特级教师1人、正高级教师2人;新增市第三层次、县第二层次以上荣誉教师40人。
“政策支持、质量提升、师资稳定,让更多择校生放心回流。县中的优质生源增多、质量变好,又给当地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更多信心。这样的正向循环,让县域教育生态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朱景高说。
原标题:大力实施县域高中发展提升行动
县中振兴,温州这样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