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精华,而永嘉昆剧作为昆曲之一,“百戏之师”的重要分支,承载了浙南地区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永嘉气象局积极探索节气文化的创新融合路径,花费一年多时间打造的《永昆节气吟》,以节气为经、昆腔为纬构建新型视听语言体系,近期荣膺2024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一等奖,创新演绎非遗的时代价值。
创作初衷想建独特的气象科普馆
在欣赏《永昆节气吟》的过程中,许多人不禁产生疑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二十四节气与永嘉昆剧之间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节气象征着自然界时间的流转,而昆剧则承载着传递人文情感的使命。例如,《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生动描绘了春意盈盈的景象,《长生殿》中的“秋雨梧桐”则深刻展现了秋日的凄凉氛围,两者均与节气的象征意义相契合。永嘉昆剧的唱腔柔和而细腻,能够精准地表达四季变换的诗意之美。
“拍摄《永昆节气吟》,以永嘉昆曲的形式展现二十四节气的构想,源自我们气象局希望建立一个具有独特特色的气象科普馆。气象学虽常带有科技的神秘色彩,但楠溪江独特的气象环境孕育了深厚的永嘉文化,因此我们希望建立本地文化与气象科普的结合,讲好气象的故事。永嘉所提炼出的‘SONG’文化品牌正是我们所寻求的结合点。品牌中的‘N’代表‘南戏’,之前听过用南戏演绎‘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这句诗,更是激发了我们用南戏来演绎气象的创意。”永嘉气象局副局长季海滨向记者透露。
创作实践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
《永昆节气吟》在表现形式上有哪些创新之处?永昆剧团团长徐律作出了解答:“昆曲与二十四节气之间存在天然的和谐。例如,《节气·行吟》运用昆曲的传统手法来表现节气的自然变化;《谷雨》则通过水袖舞的技巧细腻地模拟雨丝。因此,在《永昆节气吟》中,我采纳了昆曲的众多曲调进行创新改编,既保留了昆曲的精髓,又避免了冗长。在配乐方面,结合了民族乐器与爵士鼓、小提琴、电贝斯等西洋乐器,呈现出既古典又现代的风格。”
《永昆节气吟》的歌词由永嘉气象局的高级工程师周建辉,在《温州二十四节气歌谣》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原歌谣的每一句字数相同,形式上类似于拍手歌。为了更好地适应戏曲表现的艺术特性,进行了长短句和上下阕的调整与创新。通过对各节气对应的典型自然景象与农事活动的描绘,生动展现了四季更迭、物候变化的农耕生活韵律以及自然时序之美。在演唱技术上,鉴于昆曲演唱方式的局限性,该曲以昆曲为基础,融入通俗唱法,形成了易于大众接受的“昆歌”形式。
“将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昆剧艺术相结合,必须融入新的艺术语言,使之与视觉画面相得益彰,从而将节气之美和艺术之美推向极致。例如,探讨永嘉地区如何展现秋季的极致美景?银杏叶飘落时应如何调整黄色的色度以达到最佳视觉效果?拍摄视频时,正是通过细致入微地处理将昆曲唱腔与视觉画面完美融合,精确传达出各个节气所蕴含的情感与氛围。”温州市流行音乐协会副主席、《永昆节气吟》导演陈钢坦言。
未来展望跨界融合的可能性
“二十四节气与永嘉昆剧的深度结合,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现代活力,也使节气文化更生动地触及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从长远来看,此类跨界探索能为传统文化开辟新的传播途径,促进其活态传承。”永嘉气象局副局长季海滨说道。
永嘉气象局计划在现有的永昆节气吟小剧场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词弹、越剧、俚语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的研究。将开发“气象节气民谣会”和“农耕气候互动剧”等特色项目,致力于将气象科普知识与本土文化融合。例如,在专为儿童打造的气象探秘乐园中,设计结合非遗手工制作与气象观测的互动课程,旨在让青少年在参与过程中,深刻领悟“气候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当昆曲的旋律与季节的更迭相契合,当传统文化为气象科普注入新意,科学认知便在文化体验中变得温馨,真正践行了“气象为人人,科普无界限”的理念。
原标题:当节气遇上昆曲古老昆曲唱响“光阴叙事诗”